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23 01:37:31

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分析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2010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得以较好完成,但对物价水平的调控不尽如人意。从目前形势看,2011年控制物价上涨也面临严峻考验。2011年物价涨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食品价格波动变化的影响,而且劳动力成本提高、货币流动性强、国内外资金炒作和通胀预期等因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需采取综合调控手段。

一、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物价高企的主要因素

2004年和2007年我国物价涨幅较高,主要是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而致,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涨幅高于预定目标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拉动CPI上涨2.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贡献率为72.7%。数据显示,从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物价与食品价格高度相关,食品价格一直是影响CPI波动最重要的因素。

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前者高于后者7.7个百分点。按照今年新调整后的权重计算,食品价格拉动CPI 上涨3.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贡献率仍高达65.3%。在食品价格中涨幅较大的依次是:鲜果价格上涨34.8%,鲜蛋价格上涨20.2%,粮食价格上涨15.1%,鲜菜价格上涨14.4%,水产品价格上涨11.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0.9%。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仍将是推动物价水平提高最主要的因素。

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周期现象,是必然趋势。首先,是农资成本上涨。其次,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2010年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需要3元钱。第三,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

从今年的情况看,灾害性天气成为推动国内外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让我国以食品价格为核心的CPI体系面临更大的压力。从内部因素看,2010年10月以来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持续干旱背景下,粮价上涨预期开始蔓延。从外部因素来看,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高涨的势头。主要进口农产品中,大豆、玉米、棉花均出现环比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已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势头,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中国北方旱情严重可能影响冬小麦产量消息的影响,美国小麦期货创下30个月来的新高。而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粮价上涨局面仍在继续。农产品在供给冲击下造成的上涨加上生产资料、人力成本和不良天气等在内的因素推动,使得本轮通胀的惯性明显加强。

二、货币结构变化影响物价变动

物价是货币现象的综合反映,但目前的CPI上涨,不是货币总量变化引起的,而是货币结构变化造成。在过去10年中,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迅猛,但由于M1/M2从2000年末的39.5%下降至目前的36.5%,说明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比重下降,使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因此,单纯从货币总量的变化还不能找出CPI上涨的原因。

但如果从居民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来看,这些年来有明显上升的势头,如2006年1月为53.5%,2007年1月为57.3%,2008年1月为63.6%,2009年1月为57.6%,2010年1月为62.1%,2010年11月为66.2%。66.2%的比率,是历史最高的。居民活期存款比重的增加有多个原因,一种是出于对通胀的预期,存量的定期转活期;另一种是增量储蓄大部分为活期储蓄形式。从2009年1月政府出台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至今,居民储蓄增加了6.1万亿,其中活期储蓄增加3.2万亿,定期储蓄增加2.9万亿,而在2009年1月以前的相同时间跨度内,活期储蓄的增长额为1.5万亿,不足3.2万亿的一半。这至少反映出在4万亿投资刺激下,因人力资源相对短缺所导致的薪酬上升,最终在活期储蓄的增加上体现出来。据估计,2010年农民工平均薪酬上涨了20%左右,是GDP的两倍,而在过去17年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大约落后GDP增长62%。同样,企业存款结构的变化也影响到货币结构变化,中小企业存款比重或有上升,这是因为我国的新增就业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吸纳。

上述数据说明我国的货币结构或许正在进行调整,中低收入群体的薪酬开始“补涨”,从而导致居民储蓄结构中的活期储蓄增长快于定期储蓄,中低收入者的储蓄比重有所上升。由于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且占人口比重也比较大,使其对CPI的推动非常显著。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让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而不是以往规划中低于GDP的增速,这意味着未来CPI的上涨压力更大,政策调控将面临更大挑战。

三、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成本推动型特征

本轮物价上涨具有多重诱因,其中成本推动是原因之一。成本推进型通胀主要表现为四方面:原材料短缺造成的商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上涨;由需求和成本拉动引起的土地和房产价格上升。

从目前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工资水平提高是推动物价上涨最主要的成本因素。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是必然趋势,这将使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年来,“用工荒”从东南沿海向部分中西部地区蔓延,特别是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比重长期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国内需求扩大和诱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11元。全国29个省份了工资指导线,上线平均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3%左右,基准线平均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2%左右。2011年,国家将继续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应关注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内企业应认识到,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参与出口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企业应该靠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去打入国际市场。此外,要加快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提升,加快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与此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将会有好的发展时机,我国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通胀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物价的心理预期即通胀预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对物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作用,这是导致本轮通胀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

通胀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实现保值,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降低当前储蓄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目前国内货币超发、成本上升、游资炒作、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不断攀升,进而推高物价水平。同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流动性,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在较大程度上引起国内对输入型通胀风险的担心。可见,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当前通胀的重要推手。

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增强通胀的压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上行压力。回顾历史,1988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心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

五、控制通胀需采取组合调控措施

针对诱致物价上涨的多种复杂因素,要管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能简单依赖单一的货币工具。

一要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针对通胀的复杂成因,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正确运用不同政策组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缓解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坚持保障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节。

二要坚持标本兼治,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富余资本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节流动性泛滥引起的不合理需求。

三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保障市场供应。

四要及时调查通胀环境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研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工资水平、低保家庭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维持经济社会稳定。

五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表明政府治理通胀的意向和决心,提升政府公信力,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坚定市场信心,避免物价螺旋式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上一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型通胀需引起高... 下一篇:关于荆门市城区蔬菜价格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