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时间:2022-06-23 10:35:58

高三复习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三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科能力.可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复习的主要任务.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是什么?哪些是基础层面的能力,哪些是较高要求层面的能力?每种能力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堂上知识的复习、习题的讲解如何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能力还有哪些途径?等等这些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初步的思考和认识

经过不断的思考,有了初步的体会和想法:

1.基础层次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较高层次的能力包括“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2. 提高能力的途径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在平时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学生不断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归纳中不断完成的.部分学生的能力差,主要是不能很好的自我归纳和自我构建.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归纳和构建是总复习的

重要环节.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高中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方面的做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途径一: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入手

物理的概念规律是物理学习的基本要素,只有对其有清晰的理解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但是在高三概念规律复习课上却有如下问题:

(1)某些教师在章节复习时不讲概念规律,只讲题.

(2)某些教师很快的讲完概念,然后讲题.

思考:概念规律应该怎样复习?

(1)概念规律是物理的基础,知识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复习好概念极为重要.复习概念或规律时,不能眼高手低,死啃高考复习资料,应在扎实的基础上滚动提高.对每一章可采用知识结构表,理出一条主线,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和网络.这样才能在知识应用上检索得快些.

(2)高一高二学生学过的概念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学生有所遗忘.或者当时的能力水平视野所限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并不到位.所以高三的概念规律的知识复习非常重要.

复习策略:

(1) 通过提问、填空、画图、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概念规律的复习.

(2)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在物理情景中加深理解.

比如我上电磁感应的第一节复习课时,针对学生遗忘比较严重,楞次定律比较抽象等特点,设置了如下的环节:

首先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电磁感应现象,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1.观察跳环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在闭合电键的瞬间铝环会跳出来?

通过画图引导学生分析

引出这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感应电流的方向所满足的规律.

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

1.如果电键一直闭合,铝环中还会不会有电流?

实验:把串接有小灯泡的线圈放在磁场中

如果没接小灯泡,线圈不导通,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电磁感应现象发生呢?

2.如果换成直流电源,线圈中什么时候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3.这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称为感生,本质原因是因为磁场变化时在周围空间产生了什么?

4.从能量的角度是什么能转化为电能?

5.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方式还有哪些?

6.为什么导体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物理情景,通过对物理情景的分析和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的知识,然后逐步扩展,层层深入.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途径二:讲解典型的物理过程时,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高三复习课离不开讲题,尤其是有一些很典型的物理过程,通过对这些物理过程的分析可以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加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高三的习题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典型的物理过程分析不够,只是通过多次的练习要求学生记住这个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下面以一个过程为例,说说我是如何讲解典型的物理过程的.

案例: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量和能量:

一个典型的物理过程: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1的小球,以水平速度v0,与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2的小球发生碰撞,若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运动,则它们共同运动的速度多大?

问题1:这个过程为什么动量守恒?如果水平面不光滑,动量还守恒吗?

问题2:碰撞的特点是什么?.遵循什么规律?

问题3:这个过程机械能守恒吗?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

问题4: 若碰撞后质量为m2的球以速度v2向右运动,则质量为m1的小球碰撞后的速度多大?

问题5: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比第一种情况大还是小?

问题6: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做机械能没有损失?

问题7:按照碰撞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可分成三类:

(1)弹性碰撞 (2)一般碰撞 (3)完全非弹性碰撞

总结“一动一静”弹性正碰的基本特点

引申:如图2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块木块A和B,质量均为m,B的左侧固定一轻质弹簧.开始时B静止,A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与弹簧接触,则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实际上是一个变形的弹性碰撞问题,由于弹簧的存在,使A、B的作用时间延长了.但遵循的规律并没有变化.

问题1: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弹簧长度开始怎么变化?对A、B的作用力的方向?

A、B做什么运动?能量如何转化?

问题2:什么时候弹簧长度最短?

问题3:之后A什么时候和弹簧分开?能否定性的画出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问题4:如果A和弹簧连接,A、B后面的运动是怎么样的?

问题5:木块A何时达到最大速度?其值多大?此时木块B的速度如何?

问题6:如果A、B的质量不相等会怎样?能否定性的画出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充分的思考,对每一个物理过程从力、运动、能量、动量等方面充分认识,体会分析每个概念规律成立的条件,如果变换条件,哪些规律就不成立了.并且通过问题的引申把貌似不同的规律整合到一起,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学到的东西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死套公式.

途径三:帮助学生改错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学生做错题原因有很多种,很多时候因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透彻引起的.分析错题时,学生往往诊断不出错因,而归结为马虎,这样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

讲评试卷的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错题的原因.

1.把有典型错误的试卷用实物投影打出来,请这位同学讲他为什么会这么想,错误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应该是怎样的.有的时候还会追加一道类似的反馈题,检查纠错情况.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组内同学的错题进行分析,请同学找出错因.还可以通过学生叙述解题过程发现学生的问题等.

3.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课下通过谈话,发现问题.

图34.提倡学生对题目进行改编或追问.

比如讲到下面这道题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图3所示. 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A、B带有等量异种电荷,通过绝缘轻弹簧相连接,置于绝缘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突然加一水平向右的

上一篇:动能定理应用的汇总解析 下一篇:让体验式教学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