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观下的高职设计工作室模式探析

时间:2022-06-23 10:03:13

研究性教学观下的高职设计工作室模式探析

摘要:文章在介绍研究性教学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筑教育中具有研究性教学特征的包豪斯工作坊和美国设计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以AA school、哥伦比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分析了其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指出了研究性教学是当前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工作室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设计工作室;课题研究;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14-03

作者简介:巫俊毅(1995-),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广东 茂名/525000)

周仲伟(1986-)(通讯作者),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茂名/525000)

陈雄(1971-),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茂名/525000)

纵观国内当前的建筑教育,以设计实践作为学术研究,进而推动设计教学,成为当今高等建筑教育普遍所采用的做法,与设计实践最为密切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和新形式等方面的探索总体滞后[1]。研究性教学理念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重新界定建筑教育中的设计教学,把设计教学当作设计研究的重要工具,将设计工作室作为教师从事“批判性实践”的教育场所,激发师生在类似于德国“包豪斯”的工作坊、美国“德州骑警”设计实验室中开展设计研究。AA school、哥伦比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开展的以设计工作室为依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影响并推动了传统建筑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改善国内当前建筑类专业设计教学的研究性与学术性不足的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思想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其本意是鼓励学生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以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同样,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先驱苏格拉底,常常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后人将他的教学方法尊称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极具研究性教学特色。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创办人威廉・洪堡提出了“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理想大学的教学模式而被世界各国所效仿。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它包括“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性教”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2],使学生由“被动式”接受知识逐步转向“主动式”学习知识。“研究性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相当于航标和舵手的关系,两个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商、启发。

二、设计工作室

设计工作室起源于包豪斯的工作坊。当时格罗皮乌斯院长将中世纪的包贺特作为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的原型,课程分为“学徒―熟练工―大师”三个阶段。学生首先需要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入门基础课程学习;其次是三年的工作坊课程训练,训练通过后将获得中级学徒证书;再次进行建筑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毕业后将获得匠师证书。包豪斯的工作坊完善于汉斯・迈耶院长设计的一套系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了建筑系九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其中,第一学期是预备课程;第二、三学期是关于金属、木工、壁画的工作坊实践,培养学生的手工和造型能力;第四至第六学期是工作坊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对具备一定手工和造型能力的学生进行再培养;第七至第期是在建筑工作坊培养专业建筑师的教育。包豪斯的工作坊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教学场所,肩负着设计生产、培养人才双重职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被视为现代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

在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高等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验室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当时流行将建筑教学的场所称为设计实验室,这是大学内与包豪斯的工作坊颇为相似的设计研究机构,注重培养学生对设计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性能力。设计实验室的典型案例是“德州骑警”[3],当时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青年教师试图分析、研究存在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背后共同的东西――空间概念,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以空间概念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其中科林・罗的文章《论透明性:真实的和现象的》奠定了空间概念的理论基础;约翰・海杜克和本哈德・赫斯里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为可传授的设计方法;本哈德・赫斯在苏黎世联邦高工研究出一套建筑设计入门的训练方法,并将空间概念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基本练习。空间概念既出自对柯布、密斯和赖特等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的分析研究,又超出了个人及作品的局限,是更高层次的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这种具有研究性教学特征的设计实验室,蕴含着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价值,它将现代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工作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研究性教学观下的设计工作室

1.国外的实践

(1)AA school的设计工作室[5]

AA school因提倡民主精神和批判精神,强调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在1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输出了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伯纳・屈米、杰利科等精英人物,成为当代建筑教育界公认的典范。AA school的设计工作室,学生自一年级起便以设计工作室为单位,开展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课题的设置紧扣时展主旋律,注重创新性、研究性、前瞻性与多元性,以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当前的问题并通过设计的方式回应这些问题,或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探索激发原创思维。以Diploma Unit 3为例,通过对“电影建筑”[6]的研究,从物理、精神和心理维度探索建筑建构和消隐变化的过程对人的知觉、体验和记忆的影响,进而形成一套系统的从概念到过程、到手段、到媒介和材料、到作用对象的建筑创作思维与方法。此外,工作室还致力于各种与建筑相关的专门化研究,如UNIT 1专门研究建筑材料,UNIT 8专攻参数化设计等。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中的探究 下一篇:高考数学题型答题技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