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作品《悉达多》中的女性形象

时间:2022-06-23 07:11:09

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黑塞作品《悉达多》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赫尔曼黑塞是一个以东方文化为特色的作家,其标志在于他将东方文化成功地融进到了他所创作的德意志文学。《悉达多》(也译作《流浪者之歌》)把东西方的世界观、宗教观融化在体验中,以独特的方法追究人生的终极疑惑。把作者与世界的感情表达的十分透彻,可以说是黑塞所有作品中的代表作。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该小说,从作者对Kamala的命名、世人眼中的Kamala形象、现实的宗教压迫及作者的女性观,四个方面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地位;印度教;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一个以东方文化为特色的作家,其标志在于他将东方文化成功地融进到了他所创作的德意志文学。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是“印度的诗”,由作者对印度精神的深切向往而写成,但绝不是向印度一边倒,也不是歌颂佛教。他甚至与佛教和婆罗门对决,然后超越。从中了解到的是他对印度思想、生活和东方的佛教,尤其是中国的老庄和禅,不但十分欣赏而且还有相当高明的见地和深刻的体验。

这部作品讲述了古印度贵族婆罗门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渴慕乐Kamala,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该小说,从作者对Kamala的命名、世人眼中的Kamala形象、现实的宗教压迫及作者的女性观,四个方面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

一、Kamala的命名及其形象

《悉达多》这部作品写得内容深刻,是一本哲理小说,而且印度教、佛教的宗教气息浓郁,小说里许多术语如果不加解释,一般读者恐怕很难理解作者的原本用意。又因为印度经典中的人名地名,皆有象征表义的作用,因此作者赋予的唯一一个女主人公的的姓名也值得我们深究。

黑塞的这部作品在市面上有众多译本,对于Kamala这一女性形象名字的翻译也不尽相同,有“卡玛拉”(张佩芬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迦摩罗”、“伽摩拉”(杨玉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和“渴慕乐”(徐进夫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等众多版本,在此仅列出几本具有代表性的译法,未一一列举。考虑到原文语言Kamala名字背后所蕴含含义,并下一番心思为中文版《悉达多》作品中的Kamala形象取名字的,笔者认为只有徐进夫先生的译本。Kamala一词可根据德语发音直译“卡玛拉”,如果按照梵文写法K?mal?,则发音读作“迦摩罗”或“伽摩拉”,唯有徐进夫先生的“渴慕乐”一名似乎音似但又不同。K?mal?一词本意为“黄疸”在此似乎没什么关联。而作者黑塞的用意显然取其前两个音节K?ma,含有欲望、爱、意愿之意,在此或取之爱之意。后面加la音,或求稍许变化,以免太明显,或作肋语便于称呼,仍待考究。有上可知,译作“渴慕乐”取其音、义略相似之处。这个名字较其他两种译法更多美感,给人更多想象,更符合Kamala她的名妓形象。

她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出现,是悉达多最后寻求到人生智慧的关键人物,也是作品中唯一一位多次出现的女性主要人物。Kamala的姓名、名妓形象及她的意识形态代表了整个世俗观念,很大程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丰富。主人公悉达多曾一时沉醉于与Kamala的爱情,还在Kamala的引荐下与一位富商结识也成为了一名富商,并且与她有了一个儿子。这位世俗女性人物形象,将悉达多带入世俗世界的女人,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小说主人公悉达多在世俗中追求永恒的一种人生价值观。自从认识了Kamala悉达多过上了世俗的生活,之前当沙门被扼杀的感官知觉如今又都复活了,但是他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的沙门的追求,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还保存着那份执着。但同时这些感官也显得更加清醒,因为它们让悉达多又明白了好多道理。从此处,可以看出悉达多并未放弃自己一直的人生追求,而Kamala的出现只是更清楚的让他在日后觉醒地、尝遍世间滋味后认识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悉达多伟大的追求,Kamala只是一个陪衬的世俗角色。从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男性与女性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本作品在牵扯到世俗意识形态的描述中,引入Kamala的女性形象、思想与意识,恰好符合了女性主义所讲述内容对其作品的影响。

在悉达多离开Kamala之后,小说讲述大大批人潮去拜谒即将圆寂的佛陀之际,Kamala这一形象再次出现。她这位曾经一度鹤立鸡群的艳妓,不但早就不再做了还将她的园林献给了佛陀的僧团,现在成为了朝圣团综的一名居士兼施主,带着儿子一同去朝圣。不仅她引导了悉达多,让悉达多从入世到出世再次重新寻找人生追求,她同时也被悉达多深深影响。与其说她作为一位引导者形象,到了此处便又是悉达多占据了引导的上风。悉达多给予她的影响,远远多于那甚有交集的佛陀。如果没有认识悉达多,她也许不会有一天会收手不再做,又捐了园林,做一个居士。她之所以想去拜谒佛陀,是因为她心中一直爱着并感激着悉达多,而悉达多无处可寻,她将佛陀作为悉达多的一个心里寄托而去拜谒。

虽然Kamala先以悉达多的引导者的形象出现,而在她人生的后半段里程中,悉达多却实实在在成为了她的引导者。一起生活的时光在这位女性形象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前文提到她在引导悉达多的过程中只是一个陪衬角色,而这个女性人物形象的结局更是彰显出悉达多的伟大过人之处。他们之间的故事成为了悉达多影响了一位世俗人物的光辉事迹,悉达多不仅打败她,自己解脱了出来,甚至最后将世俗人物自己Kamala也救赎了出来。这一形象的出现似乎更体现出男性救世主的地位,而女性追随、依附永远只是伟大的悉达多的附属。

1.世人眼中的Kamala

在悉达多眼中,Kamala象征着他一直以来的欲求与渴望。Kamala的美丽吸引着他,让他无法自拔,也正是Kamala带他进入了世俗的世界。而Kamala在社会上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地位,世人是如何看待这一位青楼名妓的,从作者的叙述中能找到答案。Kamala的出场给人一种地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男女仆人的侍候下,众男女的欢呼声中,他们的女主人出场了。自从见她第一面,悉达多便费尽心思打听她的姓名,住处等个人信息。终于在一天的薄暮十分,悉达多在Kamala的园林外面等到了她,两人有了第一次交谈。悉达多开始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直白的表达出渴慕乐是他不敢举目相看的第一个女人,从此遇到任何漂亮女人都不会举目相视了,从此处可以看出,Kamala这一形象已经开始对悉达多的人生产生影响,她的美丽让悉达多痴迷。此处,Kamala象征着世俗,这也正是作为苦行沙门的悉达多一直克制自己,让自己远离的,而遇见了她,他变了,希望让Kamala带他走向世俗世界。

Kamala认为接近她的不仅是年轻人---其中不乏婆罗门子弟,更都是穿着上好的衣装、鞋子,荷包里满是金钱,他们都是那样装扮后才来到她这里。不仅衣服,而是要上好的衣服;不仅鞋子,而是漂亮的鞋子;不仅金钱,而是很多金钱,并且还要送礼物给Kamala。更显示出Kamala世俗之气的严重。

从Kamala对悉达多的这些要求,能够解读出她所在的社会地位。首先她拥有一个林园,在城里也有一栋住宅,出入有仆人们抬着,显然过得是舒服自在金钱富足的自在生活。而来寻找她的客人,一定也正如她要求悉达多的那样,穿着上好的衣服鞋子,拥有很多金钱,并且会送礼物给她。对于Kamala这一是世俗形象,世人无法抗拒。虽然来找Kamala的人都是富家子弟,但是他们也正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人的思想。Kamala是世人的追求,她美丽动人,能让人产生欲望的冲动,而仅仅物质上的财富就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人,于是她成了上层社会追捧的对象,于是也不难理解她拥有一个林园和一栋城里的住宅。

对于悉达多的人生,世俗代表的Kamala是一位引导者的形象。她教会了悉达多如何去爱,让他体会到了物欲横流的世界,了解了金钱与美色的诱惑与作用。她在后来生下的,她与悉达多的孩子,也成为悉达多最终寻得永恒智慧的关键元素。而对于众人来讲,她一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美丽女神形象。富家子弟用金钱满足自己欲望,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没在Kamala这得到真正的爱,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并满足于此。而正是因为悉达多不满足,觉得内心仍是空虚,乃最后再次离开Kamala 继续寻找他人生的追求。

二、现实中的宗教压迫

整部作品具有浓郁的佛教与印度教的宗教色彩。主人公悉达多首先就是一个印度教婆罗门贵族,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贵的一种。而他的名字悉达多则是释迦牟尼佛诞生时所取的名字。

作品第一部分第一节题为“婆罗门之子”,于此将小说的场景置于印度教色彩的家庭之中。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印度教传统教义便歧视妇女,认为女人偷懒、贪睡、爱打扮、易怒、好色、心狠毒、,认为女人天生好吃懒做、妄语成性,女人生来就比男人卑贱,这些教义使得印度教女性备受男人的压迫。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Padma Purana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终其一生,她都是某个男子的女儿,妻子,母亲或祖母,没有自己的身份。在传统的印度家庭,丈夫对妻子的称谓通常是:「儿子的娘。

基于此宗教背景,文章中第一部分悉达多母亲的地位便不难理解。小说第一部分第一节描述了悉达多打算离家出走,他并不满足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一位能干的祭司、婆罗门僧中的一位王者。他希望追求内心宁静,在自我之中寻找到智慧的源泉,毅然决定离开富裕的家庭与朋友戈文达去做苦行沙门。悉达多跪了整整一夜,父亲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让他去和母亲告别。明确的表达出悉达多是遵照父亲的嘱咐去向母亲告别。“Um zu”这个词组的使用,更显示出悉达多是听父所言,尊敬并遵守父亲的一切规则。

对于悉达多要出门做苦行沙门的这一决定,母亲完全没有参与,显然无权同意或阻拦,也并未出现父亲与母亲讨论儿子这一决定的场景。此处连同印度教的宗教元素更可见得,母亲在这里只是一个被通知的角色,她没有表达意见的权力。此实例反映出了印度教中女性在家庭里地位的卑微。

不仅如此,宗教禁欲主义也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畸形的道德观让他时常压抑自己内心对异性的渴望。悉达多自离家与朋友戈文达做了苦行沙门。身上只留一条裹缠下身的腰布和脱了线的土色披风,每日只吃一餐,又断食了14天、28天,自然也包括禁欲。小说第二部分在遇到名妓Kamala之前,描述了悉达多的一个梦。这个梦暗示了悉达多心中一直被压抑的对女性的欲望。梦中醒来在现实中,他在溪水旁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在洗衣服的女子。对于此处二人相遇及对话更突出了悉达多心中压抑已久的欲望。女子此处明显对悉达多做出了的行为。而悉达多面对女子的也感觉到血液沸腾了起来,且又想到了先前那个梦境。悉达多感受到了一阵渴求和性冲动,但是由于从未碰过女人,因而缩回了手,他也听到内在的声音喊道:不可以!此处禁欲的限制再一次压抑了悉达多的性冲动。而后文的用词“Zauber”个人认为更呈现了女性妖魔化、好色的负面形象。因为幻术魔法会让人丧失自我,自史以来都是危险的东西。

悉达多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封建宗教对人们特别是对女性的束缚。 宗教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并且被打上了男性优越论的烙印,宗教的神话传说里充斥着男尊女卑的思想。 女权主义者耐特认为“宗教是造成妇女从属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宗教一旦上升到信仰的层面其威力便不亚于政治手段。在宗教思想中女性就是可诅咒的部落,是男人永远都无法挣脱的瘟疫。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女人所特有的产物---。 因此宗教宣扬禁欲主义,将男女之情理解为人类堕落的导火线。

三、作者的女性观

书中描写的人生与社会就是意识形态深受宗教影响的印度社会,其中映射出社会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但是女性只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小说的主题乃为宏大的对生活人生的哲思与永恒的追求。

黑塞一生接受了多种思想的影响,如浪漫主义、东方哲学、分析心理学等。他游走在不同的文化间,试图找到突围人心困境的良方。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带着鲜明的黑塞印记,都走在探寻之路上。女性的出现恰如一剂催化剂打开了主人公的思想瓶颈,也开启了他们的别样人生。通过对黑塞中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我们看到了黑塞心中的“十字架”:一面是直视和承担生命中的苦难和绝望,以幽默超然的态度面对现实;一面是不断赋予生存以意义,从而超越自我,超越死亡,达到永恒。

对于女性形象及意识的描述在黑塞的早期文学作品中并不是主角,在早期和中期,女性形象的出现一直被设定在主人公暗恋或者敬慕的人出现。黑塞的中期可以视作受女性主义影响的,新的写作形式的尝试,女性作品逐渐成为整个文学作品的领导者,女性形象和思想引导者黑塞作品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德米安》、《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蒙德》以及这部作品《悉达多》。而后期作品中女性形象销声匿迹。

《悉达多》中的女性形象在悉达多的人生道路上起到关键的作用,她是悉达多在世俗社会的教导者,教会他情爱技巧和世俗享乐。此外,Kamala身上承载着“爱”的主题,这种“爱”由男女间的情爱发端,再由亲子之爱升华到对众生普世的爱。如果没有Kamala,这“爱”的发展和延续便失去了本源和依托。《荒原狼》中的女性形象赫尔米娜是荒原狼处于自杀边缘时的拯救者,她是荒原狼潜意识中的阿尼玛形象,是他的另一个自我。赫尔米娜和荒原狼的对话丰富了荒原狼对自我的认识。现实中的赫尔米娜是个,她教荒原狼跳舞,以使他转变生活态度和方式。最后在魔术剧院中,赫尔米娜引导荒原狼走向“不朽者”,“不朽者”以幽默和笑来教导荒原狼面对自己的现实人生。《德米安》中的夏娃夫人作为辛克莱的梦中情人和冥冥中的指引者,帮助辛克莱完成了自身成长的蜕变。辛克莱先是意识到内心“恶”的滋生,并在德米安的帮助下正确认识“恶”的意义。随后夏娃夫人作为梦中情人不断出现在辛克莱的梦境中,逐渐引导他找到自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夏娃母亲是歌尔德蒙流浪一生的引导者。追随着她的召唤,歌尔德蒙走入大千世界,在经历了、痛苦、死亡等多番感官体验后,感到生活的无常。

在黑塞的中期作品中,无论女性形象是以"情人”身份还是以“母亲”身份出现,她们都是一个引导者形象,都在引领着主人公在自身向内之路上不断探索。

四、小结

如果说黑塞的作品塑造的是一个男人的心灵世界,那么他作品中的女人就不是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而是生活在男人体验的心灵世界里,是生活在他的魔幻剧里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一个被超越的对象。正如《悉达多》这部作品中的Kamala形象,一度引导悉达多的她最终又被悉达多所征服。在国内外研究黑塞作品的学者中,以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仍属于小众。本文意在通过女性主义这一视角,重新审视黑塞作品,从中汲取养分,丰富对黑塞本人及其思想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黑塞.悉达多[M].徐进夫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赫尔曼黑塞.悉达多[M].张佩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孙娜娜.解读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引领形象[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李卓然.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黑塞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4(36).

[5]孙占洁.<巴黎圣母院>的女性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2012.

上一篇:企业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研究 下一篇:简析IP热潮中的网络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