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学派与泰州学派关系研究

时间:2022-06-23 05:07:40

太谷学派与泰州学派关系研究

摘要:太谷学派传到李睛峰时,其教义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其思想、组织及宗教化的仪式都受到明季泰州学派的影响,两者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这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似的社会状况所造成的,惟其组织性严密,在当时大传统崩溃的状况下,成为民间一股新鲜的风潮。这种民间宗教证明,古代文治社会的延续是靠一种民间的书院或宗教来完成教养的。而这方面,是我们对传统社会研究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太谷学派;李睛峰;泰州学派;民间宗教

中图分类号:B2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4-0077-05

太谷学派的起源相当早,最早是刘师培在1908年的5月8日旅居东京时,在《衡报》这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写了《论共产制易行于中国》,其中谈到滇、黔、湘、粤之边的会党,一旦人彼党,则无论行经何地,凡与同党人相遇,则饮食居处惟其所欲,不取分文,而他省会党亦有如此者:

又江苏泰州,当成同时有李睛峰者,承阳明、心择之绪余,别立宗教,至为隐秘,近则江海之滨,党羽蔓延,均确守共财之旨,至通有无,以赡不足。

有关太谷学派的流传以及与明代泰州学派的关系,较少有人研究,其实太谷学派传到泰州的李晴锋,在教义等方面明显受到明代泰州学派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两者的关系以及这一民间儒教的发展做一研究。

泰州教的创始人为李光。他的著作经谢逢源撰写,于光绪15年(1889年)编成《龙川夫子年谱》。他本人生于1808年,卒于1885年,字晴峰,号平山,道号子,又号群玉山人,晚号龙川老人。江苏仪征人,父亲佳斡,兄弟四人,光排行老二,子三,长子久生,后改名汉章,字少平;次子道生,后改名汉文,字少锋,三子阳生,后改名元培,字季平。

光“幼寡言笑,七岁人塾,不能成诵。十二岁,大病一场,昏迷数日,病愈后,心神朗豁,六经子史,过目成诵。十五岁人邑庠,二十岁成婚,二十一岁食廪饩。卢冀野于1927年在《东方杂志》上写的《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认为它与王学有密切的关系。序其文的大圆亦说:“窃以该派仍阳明之支流余裔,虽无传统确证,必禀受其风气而讲学者。”而此派在南方,于李晴锋的领导下,泰州一地加入的不可胜数。又说其思想“尊良知,尚实行,其范围舍六经而外,旁通黄老,并及佛陀经典,……面目近似‘姚江’,‘姚江’不逮其广也,不取汉学之琐屑,排斥宋儒之荒诞。”

此派北方领袖张积中(1806-1866)“以《论》、《孟》、《大学衍义》、《近思录》,与同人讲贯,或说取《参同契》、《道藏大全》、《仙灵宝录》、《灵霄指掌》诸书附之”。当咸丰初,洪、杨据东南诸省时,张积中在山东肥城县西北六十里之黄崖聚千人为类似桃花源式耕读讲道组织,有祭祀堂,“以古衣冠礼神,岁有例期,仪节繁缛”,而且在山东遍设商肆,后为阎敬铭所灭。

从以上两派所传授的经典来看,无疑北方的张积中以传统北方的儒家经典为主,这些经典主要是以元、明以来的经典为主,兼采民间道教说之经典。而南方的李晴峰则显然以姚江之学为主。“然阳明衣殁,吴越楚蜀之间,讲坛林立。余姚学派,风靡东南;龙溪、心斋,流风尤远。从其学者,大抵摭拾语录,缘释入儒,以率性为宗,以操持为伪,以变动不居为至道,以荡弃礼法为自然,甚至土苴六籍,刍狗圣贤,以为章句不足守,文字不足求,典训不足用,义理不足穷,与晋人旷达之风相似。然流俗昏迷,至理谁察?得讲学大师,随机立教,直指本心,推离还源,如寐得觉,故奋发兴起,感及齐氓。如泰州学派中,农工商之兴起者甚众,咸自命为圣人云。此虽阳明讲学之功,然二王龙溪、心斋。化民成俗之勋,岂可殁与?此皆明代南方之学也。”这说明明代之时,淮汉以南,咸归心王学。所以李晴峰以传播民间的王学为主,他们的直接渊源便是明季的泰州学派。

李晴峰的著作也是以语录体而出现,类似于泰州学派诸人的著作及王阳明的语录体。如他说:“口口谓口口日:呜呼!我闻诸太谷日:人舍仁而奚为仁也者,上达乎先觉而下达乎后觉者也。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弗乐则不知命。颜子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改其乐亦弗能至命,日奚乐也,日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又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而立人者安之功,己达达人者怀之德。朋友信之者,欲立斯立,欲达斯达,近譬诸身,而艮兑乾坤之说或几乎尽矣!”

他比较重视儒家传统的信仰。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友”。其弟子蒋文田也曾说:

为学之道,莫先于移情;移情之方,莫先于求友。求友则可以得气,得气则可以培风。这里足见他将“换气”、“移情”与“求友”三者合而为一,而且认为移情、换气必须藉助“友”,也就是外人来互相切。所以李晴峰的另一弟子黄葆年“罕言忠孝,多言友”,而李晴峰教育黄葆年时,也强调:

得友者昌,失友者亡。这是晚明风气的再现。重“友”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风潮。利玛窦译《友论》,李贽、何心隐等也都有专文讨论“友”之重要。而在清季,太谷中人也觉悟到道德修养或转移社会,皆需要“友”,主张摆脱个人独善修身之哲学,而强调社会性。

以李晴峰为首的泰州教对明季泰州学派的思想是有明显的继承性的。以下就其神秘性和民间性略陈管见。

黄宗羲《明儒学案》把王阳明后学分为“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门学案”、“闽粤王门学案”,然后序“泰州学案”,但是黄氏不名“泰州王门学案”,而径称“泰州学案”,显然是把泰州学派置诸王门正传之外。其实根据刘宗周的见解,“王门有心斋、龙溪,学皆尊悟,世称二王。心斋言悟虽超旷,不离师门宗旨,至龙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虽谓之操戈人室可也”。这是说王艮仍“不离师门宗旨”;但刘宗周在另一处则又谓:“王门惟心斋氏盛传其说,从不学不虑之旨,解而标之日‘自然’、日‘学乐’,末流衍蔓,浸为小人之无忌惮。”

在《明儒学案》三十二卷首,即在“泰州学案一”正式叙述王艮之前,竟有长达六页的叙言文字。其叙言称:

阳明先生之学,由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益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拄仗,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故其害如是。今之言诸公者,大概本州之《国朝丛记》,州盖因当时爰书节略之,岂为可信?奚考其派下之著者,列于下方:

颜钧,字山农,吉安人。尝师事刘师泉,无所得,乃从徐波石学,得泰州之传。其学以人心妙万物而不测者也;性如明珠,原无尘染,有何睹闻,著 个人及社会国家之命运。“命”可以改变,可以造,而且是透过修身、致知去造的思想,与王艮的“立命”思想甚为接近。李晴峰也认为一个人的命是可以通过修身而变化的,而且“致知格物”也可以使命发生变化,而最终是要改变全天下之命,是要转天下生民之心。李晴峰说:“假使生民不经一番锻炼,人心何日得转?此又天之至教也。”

我们之所以详细辨析太谷学派与王学左派之关系,是因为不搞清这一点,就无法正确阐明太谷学派的思想和信仰,也就无法给予正确的评价。

宋以后理学的发展,无不受到道教内丹派和佛家禅宗的影响,使之转向探究身心性命之说,开创了儒家学说的新阶段。这一影响至明代王阳明则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是为理学最高峰。他认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抛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公然以自我的内心澄明豁悟,作为得道之标准。太谷学派,也是尊奉王学而远宋学的路数,追求一种明心见性,反朴归真,而反对寻章摘句,破碎支离的教条。

李晴峰主张要有独立的见解,“或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何谓也?日悲丝染悲歧路,墨子之仁甚矣夫,虽然丝不废染,将以尽丝之变也,路不废歧,将以尽路之通也。将庸何悲!”他认为凡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或问于口口日释氏有言日:善知识难遇善友,难逢,信乎?日:噫!其信然矣。日何谓也,日圣如孔子子路,或多所不说遇而不遇也,贤如柳下惠、藏文仲,知之而不与立逢而不逢也。《书》日: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斯所以难遇难逢也。呜呼!斯言也,其信乎?其信矣!”

他对《大学》、《中庸》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一而二是格物,二而一是物格。心通是致知之极,功志气合一是格物之能事,人欲见性,非《大学》不可。大学圣功也,小学理学也。”他对中庸的看法是:“喜怒哀乐未发时命未动,身亦未动,故日中。无论智愚贤不肖,喜时必不怒,乐时必不哀。即使假乐假啼必先诚于中而后形于外,发无不中节也,故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李晴峰感叹世事无常,但在对道之自然的玄想中,太谷之圣功达到了永恒,“寓居黄压之乡饮待月之泉,坐璇玑之洞,右招白鹤,左引长松,上吸天光,下窥石髓。其中洞洞玄玄空空,朗朗日月之行经乎昼夜而洞中之春自若也。子日知几其神乎?神其几于道日:几妙其机于人,日机握其玑于天,日机暂游乎洞而乐玩。其各仰观乎天而潜窥其奥所居近洞,即以名齐执天之行于马。读《易》强志数语,终竟忘言。”

读李晴峰的著作,时时会体验到一种神秘感。比较宗教学家早就发现,在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传统中都存在着所谓“神秘体验”的现象,这种神秘体验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一定的修持所获得的一种突发的、特别的心理感受。

不管这些宗教体验有何差别,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这些神秘体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w.T.stace对神秘体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神秘体验的基本特征是言语道断的、悖反的、神圣感、实在感,而根本特征则是“合一性”(one.ness)体验。Stace进一步指出,根据这种合一性的不同表现,一切神秘体验大体可以归为两类,即外向的神秘体验(extrovertive)和内向的神秘体验(introvertive)。他比较了世界上各种神秘体验后提出,这两类神秘体验各自具有七个特点,其中五个特点对这两类体验是相同的,如神圣感、实在感、宁静、愉悦或兴奋、不可言喻,而这两类的体验的不同在于,外向体验是体验到宇宙万物的浑然一体(aⅡthings are one),而内向的神秘体验则体验到一种纯粹意识(pure consciousness),这种无差别的纯粹意识感到自己即是整个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的差别。而中国的宋明哲学中有道家神秘主义之成分在,所以多少都有神秘主义的性质。下面我们看李晴峰的一段话:

恍恍无形,遂通杳冥。绵绵无息,乃归昏默。昏默无迹,杳冥无象,水尽山穷。金销石碎,闻见见闻,斯为出类,于时宝珠万壑腾辉,于时良壁千山振采。凤凰在薮,不折其枝。麒麟在郊,不践其草。生荣死哀,啐面盎背,魂隐声消,魄升臭闭,地绝天通,斯为拔萃于戏。盛哉!上通往古,下逮来兹。今惟太谷,古惟包羲,前有文周,后有仲尼。珠联璧合,斯文长新,于万斯年,继者何人?正是通过这种神秘性,太谷学派把从文王、包羲以来的学术文化和信仰体系沟通起来,尤其是近三百年的文化在泰州一带取得了重新的联系。

当黄崖教案之后,李晴峰的泰州教转入底层,他的教义只有同门人才能听到。从周太谷目睹嘉庆时代天下大乱而担忧“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伦之大变也”,到不能改则取而代之,到李晴峰非常注意弟子的教与养。他们参与政治意识浓,不与当局合作,与传统思想发生决裂,是从学术团社走向宗教组织的一种民间团体。

太谷学派是一种由下层士大夫发起的组织化的理学运动。他们将儒家仪式宗教化,故神其事,以启人遵信,他们的秘而不传的口诀常只是理学思想中至为平常的东西。他们举行的仪式就是俎豆礼。“俎豆之事顺中逆也,人即畔礼皆有敬天之心,其敬人之心顺也。因其顺而顺之,而逆反其先天。”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建立了教友之间的信仰联系。而以上几种特色:组织化、宗教化,以儒家学说作为下层社会精神道德引导,正是清末民初不满儒家缺乏社会性格的人所关心的。

参考文献

[1]杨天石.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J].中国哲学.1983(9):466.

[2]方宝川.太谷学派研究(第一辑)[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217.

[3]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M]//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1927.

[4]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M]//钱钟书,朱维铮.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382.

[5]真州李龙川先生语录[M]//太谷学派研究(第三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181.

[6]陈辽.周太谷评传[z].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7]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821.

[8]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颜钧.颜钧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3.

[10]李氏遗著[z]//太谷学派研究.第一辑(三).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

[11]李龙川.璇玑洞额跋后[z]//太谷学派研究.第二辑(一).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

[12]李龙川.索隐述[z]//太谷学派研究.第二辑(一).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

[13]李龙川.白石山房文钞[M]//太谷学派研究.第二辑(一).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367.

[14]王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0.

上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共同富裕 下一篇: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历史追溯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