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代半夏引种驯化试验研究

时间:2022-02-28 10:10:43

太谷县代半夏引种驯化试验研究

摘要 通过对代半夏在太谷地区引种的生长周期,出苗、抽薹、开花时间,播种深度,收获测产等观测研究,发现代半夏在太谷县的适宜播种时间为7月3日,出苗时间为7月13日,抽薹、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24―30日,播种深度为9 cm,能收到较高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代半夏在太谷县能够很好地生长发育。

关键词 代半夏;引种;驯化;山西太谷

中图分类号 S5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19-02

代半夏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学名三叶犁头尖(Typhonium trifoliatum Wang et lo ex H.li et al)因其产于山西代县,故起名代半夏。三叶犁头尖(Typhonium trifoliatum Wang et lo ex H.li et al),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多生长在丘间湿地[1],山西省代县产的称代半夏,太古范村产的称范半夏。代半夏与半夏有相同的药效,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能,主治痰多咳喘、呕吐反胃、痰厥头痛等[2]。

经调查,代县百姓将代半夏作为半夏的替代品,历史较悠久,但是代半夏在当地野种变家种栽培已有7~8年的历史,而且学术界并没有提出有关代半夏的栽培技术方案研究,换句话说目前对代半夏的栽培技术仅仅停留在当地农民粗放的栽培水平,这也是代半夏产量较低的原因之一。经调查了解,当地每年立夏时节将代半夏种子种下,播种量为187.5 kg/hm2左右,到第2年的白露前1周采收半夏,湿重达到2 250 kg/hm2左右,干重为750 kg/hm2,每年可收入3万元/hm2左右。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代半夏为多年生草本。块茎长圆形或圆球形,高1.5 cm,粗1.2 cm。叶多数,丛生,叶柄长6~12 cm,基部鞘状;叶片稀线性全缘,常3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形,无柄,中裂片长8~10 cm,宽3~8 mm,渐尖,侧裂片平展,长1.7~4.5 cm,宽3~4 mm,中肋背面明显,侧脉细弱。花序柄从叶丛中抽出,长8~10 cm。佛焰苞深紫色,管部卵圆形,长1.5 cm,粗1.2 cm,上部收缩;檐部卵状披针形,长17 cm,下部宽5~6 cm,中部以上长渐尖,上部线形后仰。肉穗花序全长13~17 cm,下部雌花序长5 mm;中性花序长1.4 cm,下部1~2 mm具花,余裸秃;雄花序长8~18 mm;附属器具短柄。基部近截形,长10~13 cm,下部粗3~5 mm。向上渐细。近直立。子房卵形,柱头盘状,胚珠1个,基生。中性花线形,长5~6 mm,弯曲,密集。浆果卵球形,内有种子1颗。花果期7―8月[3]。

代半夏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学名三叶犁头尖,佛焰苞上部张开,肉穗花序与佛焰苞分离,花着于花序轴的周围。花雌雄同株,肉穗花序的雄花部分与雌花之间为中性花,叶片不分裂为小叶片,线性或戟型。代半夏与半夏为同科不同属植物,因此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二者均为浅根植物,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重黏土以及易积水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怕干旱,忌高温,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但半夏在栽培方面主要用块茎,而代半夏则既可用种子也可用块茎进行生产。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以产于山西省代县的代半夏为试材,将其移栽到山西省太谷县种植。2009年7月3日,将代半夏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块茎种植,引种地代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全年累加日照时数2 863.6 h,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2~9.3 ℃,平川为7.8~8.4 ℃,丘陵区为7.2~9.0 ℃,土石山区为6.4 ℃[4]。全县年降水量变化在397~770 mm,分布特征为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全年无霜期变化在100~160 d,分布趋势为由东向西逐渐增长。该区为一年一熟制,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水稻、莜麦、山药、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葵花、花生、胡麻、各类蔬菜及药材等。代县境内已发现野生牧草约50种,较为出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等。

驯化地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 500~2 600 h,平均气温5~10 ℃,活动积温约3 529 ℃,无霜期149 d。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少雪干冷。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6―8月。蒸发量为降水量的4倍,约1 800 mm。年均风速12~14 m/s,春、秋、冬3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北风。该地区为三年两熟制,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5]。

1.3 试验原理

要想成功引种驯化,首先要掌握药用植物原产地和拟引种地区自然条件资料,根据引种的药用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创造条件,使之适应于新的环境条件[5-6]。有些药用植物对外界要求不太严格,原产地和引种地区条件差别不大,引种驯化就比较容易。不同气候带之间相互引种时,则需通过逐步驯化的方法,使之逐渐地适应新的环境[7-8]。

1.4 试验方法

试验设5个处理,即播种深度分别为3、5、7、9、11 cm,探讨不同的播种深度对代半夏出苗时间、出薹、开花及产量的影响,从而为代半夏在太谷县的引种驯化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周期

2009年7月3日,将代半夏通过块茎种植的方式,随后对其生育周期进行观测,直到收获测产。代半夏在太谷地区出苗时间为7月13日,抽薹时间为7月17日到8月6日,开花时间为7月22日至8月7日,结实时间8月28日,枯萎时间为9月15日。因此,采收时间也为9月15日。

2.2 出苗时间

从表1可以看出,播种深度在3、5、7、9、11 cm,相应出苗时间分别为8、10、10、10、15 d。当播种深度为3 cm时,出苗时间最早,为8 d,深度为5、7、9 cm时,出苗时间都为10 d,深度为11 cm时,出苗时间最晚,为15 d。

从表1还可以看出,代半夏出苗受播种深度影响较小,其播种深度在5、7、9 cm时,出苗时间都为10 d,而深度为3 cm时,出苗时间为8 d,深度为11 cm时,出苗时间为15 d。并且代半夏播种深度在9 cm时,出苗比较集中,仅为3 d,播种深度在11 cm时,出苗最为分散,需要11 d。因而,代半夏出苗时间一般为10 d,受播种深度影响较小,而其出苗整齐度受播种深度影响较大,其深度为9 cm时,出苗集中整齐。

2.3 抽薹与开花时间

从表2可以看出,播种深度在9 cm时,代半夏抽薹时间最早,在7月17日就已经有1株抽薹开花;播种深度在11 cm时,代半夏抽薹开花时间比较集中,其抽薹开花从7月24日至8月1日就基本完成,但抽薹开花时间较晚;种植深度在5 cm时,代半夏抽薹时间开始时间最晚,7月27日才有1株抽薹,其结束时间也较晚,在8月28日结束;播种深度在7 cm时,代半夏抽薹开花分散而且数目最少。播种深度在3 cm和9 cm时,代半夏开花时间最早,在7月22日已有1株开花,而且抽薹开花持续时间最长,自7月17日至8月11日,共25 d。

从表3可以看出,代半夏播种深度在3 cm和9 cm时抽薹数目最多,均为7株,而播种深度在9 cm时开花数目最多,为8株。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代半夏从代县引种至太谷县时,其播种深度在9 cm时最适合,此时代半夏抽薹开花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且数目多。

2.4 收获测产

从表4可以看出,代半夏播种深度在3 cm时单株增重为1.09 g,5 cm时单株增重为1.17 g,7 cm时单株增重为1.16 g,9 cm时单株增重为1.41 g,11 cm时单株增重为1.32 g。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代半夏引种至太谷县时,播种深度在9 cm时,单株增重最大,为1.41 g。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代半夏在太谷地区能够很好地生长发育。适宜播种日期为7月3日左右,出苗时间在10 d左右,而从播种深度上来看,播种深度为9 cm时,出苗较早,抽薹、开花、结实、测产等各方面都很好。因此,代半夏在太谷县的适宜播种时间为7月3日,出苗时间为7月13日,抽薹、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24―30日,播种深度为9 cm,(下转第122页)

(上接第120页)

能收到较高产量。

然而本试验尚有些不足之处,没有综合考虑每年气候变化差异、施肥量,土壤、生物等生态因子等因素。因此,只能证明代半夏在太谷县能很好地完成其生育周期,若要想获得高产,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进行再试验[9]。

4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张亚平.中药材旱半夏的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3(2):46.

[3] 尹平孙.旱半夏的人工栽培技术[J].花卉中药材生产,2006(11):31-32.

[4] 郭巧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刘江,许秀娟.气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 万淑荣.药用植物引种驯化分析[J].林业勘测设计,2002(3):73.

[7] 陈大超,张涛.半夏高产技术研究[J].种植技术,2008(4):21-23.

[8] 张日清,何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与实践述评[J].广西林业科学,2001(1):2-7.

[9] 李世奎.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绍兴市水稻超高产原因分析 下一篇:石屏县杨梅高产整形修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