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2 11:54:32

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必须对课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本研究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而且将会进一步丰富课堂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以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活动的类型、结构、方法、问题、原因及课堂教学管理中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 新课改 中小学

目前随着全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观、教学观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必然引发课堂教学管理的变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需要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管理,如何在实践中转变课堂管理理念,顺利完成课堂管理的变革,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发展,对广大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规范精细,课堂管理气氛缺乏支持性

传统的课堂管理下的课堂,无论是学生的思维还是课堂的气氛处于一种“静态”,它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方法的传授、过程的预设。教师选择通过精细的课堂常规来约束学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精细的课堂规范是学生只听教师讲、灌输各类知识,他们只有接受的权利。一旦“犯规”必受惩罚。课堂管理的气氛缺乏支持性。有些教师常以指挥、命令、威胁、训诫等学生难以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花费大量精力创设的往往不是友好支持型的气氛,反而是防卫型、对抗型的气氛。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经常处于互相抗衡和逆反的对抗型的互动之中。

(二)预设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

不少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事先设计好教案,然后拿到课堂之上,按照教案中设计好的次序逐步给学生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被肢解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经过教师的滔滔不绝、反反复复的讲解和学生的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存储”到头脑中,再“搬运”到试卷上,最后转化成一个“分数”。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他们的眼中学生总是忙于接受教师给予的东西,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习惯思考他们的自身生活、思考大自然、思考整个社会。

(三)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良好课堂气氛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管理手段单一、简单控制以及课堂教学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气氛等现象。教师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的是使学生的行为在教师控制之下。教师的某些控制性的语言常常带有威胁意味,这些言语的出现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标志,教师把这种做法当做是在维持课堂秩序,进行课堂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丝毫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影响了课堂的生态和谐。另外,还有某些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眼神、注意力、行为违反其意愿,就马上中断课堂教学,通过言语或行为阻止和谴责学生的这种行为。事实上教师的这种控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陷入了一种被奴役的状态,从而失去自我。这种只是仅仅针对学生的某种违规行为进行批评和制止的简单式地课堂管理,只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管理目的。

二、构建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管理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教育努力,新课程改革正在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对教材不仅要懂得如何“教”,更要懂得如何“用”,大量的储备与相关学科有关的知识。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地按事先设计好的过程开展,必须富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还应改变备课方式,以往的课堂管理,教师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学生,集中表现为“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现在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研究学生动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重复教材内容。

(二)注重情感交流,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传统观念里,课堂管理被认为是强调在纪律的保障下,运行事先预定的课堂程序,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则由于过于控制学生,忽视了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准备工作,结果产生了更多的课堂管理问题。所以,约束不是有效的调控方式,必须在课堂管理活动中应用多元化的调控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动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交往过程。

(三)注重“激励”和“引导”,促进学生进步

一直以来,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通常是倾向于以惩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的顺从,达到对课堂进行控制的目的。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常常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阻碍,这些阻碍常常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而教师此时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与行为,可以尽量克服这些阻碍。如果能有效的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无限激发,激励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提升勇气、增强信心、激发动力,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成就感、认同感和自尊感。

(四)教学内容设计上重视学生生活体验,挖掘教材的生活本质

每个学生的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他们因自身阅历、思维能力、兴趣等的不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要力求做到放飞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挖掘生活本色意味着教育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沟通,将教育置身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联系所处的社会时一代背景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朱鉴斌.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协同策略[J].教育管理研究,1988(3).

[2]肖龙云.行为解析与课堂教学管理[J]. 教学与管理,1988(11).

上一篇:加强英语听力策略培训 下一篇:探析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