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2-06-22 04:37:49

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生存之源泉、成长之根本、壮大之关键、发展之主题。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尤其是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及环境的特殊性,往往不能准确评价自身的创新状况,适时的进行自我诊断与调整,从而不能准确的识别和把握企业面临的创新机遇,导致创新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客观、科学、有效、全面地构建评价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就显示出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由此可以科学而全面地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创新状况,准确定位,正确制定创新战略或政策、提升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特点分析

1.共生互利性。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共生互利,它们可以在分离的状态下独立生存,但是在某种形式下可以紧密结合,相互之间功能互补,使得各自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2.协同竞争性。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类似一种生物生态系统,众多的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的小社会。正如生物种群一样,企业在空间的聚集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加剧了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夹杂着更多的是协同竞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协作关系。

3.资源共享性。创新资源不足一直是中小企业创新的瓶颈,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相互联结在一起,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这表现在人力和财力等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等的快速扩散,使中小企业集聚成为人才、资金、技术、企业甚至是市场的聚集地,有利于发挥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人才方面,中小企业集群往往吸引着大量专业化高科技人才的涌入,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挖掘本地人才以及在企业中培养专门技能人才等方式构建中小企业的人才平台。在资金方面,可以通过民间投资、民间借贷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还可以利用集群的金融服务体系改善间接融资环境来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在技术方面,中小企业集群拥有先进的专业化生产技术,而以技术为手段的竞争在中小企业集群内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更好地促进了公共技术研发和技术信息培训。另外,中小企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都可以共享专业化交易集散地的产品原料服务体系、成品和信息服务、半成品和成品市场以及基础设施,这有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

4.地域网络性。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是众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它们的产业有关联,地域位置靠近,相互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在某个聚集区内,除了生产性的企业外,也汇聚了大量的服务性企业和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这些机构相互配合,营造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共同创新的互动网络环境。它们之间的互动加强了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能力,促进了区域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创新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促使企业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科研机构和大学作为企业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将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并解决了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创新中的难题,以联合的力量克服单个企业势单力薄的格局,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外很多学者和研究工作者就此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思路和方法,现综述如下:

Christensen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科学研究、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和美学设计等四种创新资产;OECD提出的OSLO手册包含了许多有关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设计。黑尔(Hill)提出的测度技术创新的4类指标包括①技术创新投入指标②测度中间产品的指标③测度某种产品或过程性能的指标④测度投入要素数量的指标。罗斯维尔等(Rothwell and Zegveld)在Hill的创新指标中加入了专利活动和单位价值。斯切尔(Scheirer)和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的研究表明:企业R&D投入与企业发明这两个变量都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许多国外研究中普遍采用R&D经费和技术人员投入两个比例数,即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经常或专业从事R&D活动的技术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从投入的角度来大致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与水平;从产出的角度,有关新产品的指标、专利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国内的相关研究以傅家骥为代表。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6个能力要素。此外,他还另外划出了“创新产出能力评价指标”作为上述6类指标的补充。高健(1988)将有关创新的所有指标划分到“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三个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他的创新程度框架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但其指标体系的缺点在于指标分散,各自分析,没有计算综合统一指数。徐道宣(2007)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6个方面,并给出了相应的三级指标。田依林(2009)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5个指标,包括: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出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并计算除了各三级指标的权重。赵文彦、曾月明(2011)构建出了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三级指标,并测量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崔总合、杨梅(2012)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级指标:R&D投入维度、R&D产出维度及创新组织与管理维度,对应指标有14个三级指标。

从以上国内外对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各自的需要,上述指标设计都有其合理性,但从最后的评价结果来看,许多研究已难分辨出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评价还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更显模糊。鉴于此,作者阅读大量有关企业创新能力评价、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及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有关的文献,根据系统研究新疆这一特殊区域中的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有关的资料,作者构建了适合评价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三、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真实情况,在确立评价指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水平,反映其在一个系统或集合的位置和优先程度。被评价的对象是一个由若干相关部分构成的整体,所以对其评价时,应该把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在内,不能厚此薄彼、客观地评价,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②科学性原则。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作指导,使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能反映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③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遵循客观性原则,才能排除评价过程中受到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以能够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程度。④可得性原则。即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指标体系的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时要考虑到统计指标获得的经济性和时效性,选择的指标尽量是现有统计指标能够反映的,或者是通过现有统计指标进行适当的运算就可得到的指标。⑤可比性原则。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创新能力的高低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所以,指标体系中的可指标要有一定的可比性,包括横向和纵向比较。⑥动态性原则。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集群的成长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不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其真实值。

2.指标体系内容。根据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特性及指标设计的原则,综合相关文献阅读的成果,作者制定出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六大类指标构成。

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①创新投入能力:科研人员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拥有数、研究开发机构数量。②创新研发能力:研究开发项目成功率、项目开发周期、R&D人员构成、R&D技术结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合作研发能力。③创新制造能力:生产设备状况、生产技术结构、生产要素利用率、引进技术达产率。④创新产出能力:新产品投入产出率、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创新经济效率、群内经济发展水平。⑤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文化的支撑能力、创新战略规划能力、企业决策层创新倾向及决策能力、创新协作能力。⑥创新环境条件:创新中介服务能力、管理机构效率、创新金融环境、政策法规的健全性。[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灰色系统分析的新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UFE2015K018)]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上一篇:TPP背景下我国自贸试验区离岸贸易税收政策研究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