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礼仪与公民礼仪教育的价值思考

时间:2022-06-22 04:19:15

继承传统礼仪与公民礼仪教育的价值思考

[摘要]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是时代的呼唤,加强公民礼仪教育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加强当代公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中国公民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礼仪;传统;文明;价值

[作者简介]王宁湘,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中国应用逻辑学术委员会理事,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B82-052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177-04

2006年8月8日,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群众反应强烈。面对严峻的社会现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是时代的呼唤;加强和改进公民的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走出认识误区,以行动树立当代公民的良好形象势在必行;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对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礼仪的丰富内涵

礼仪在中国最早是用于敬奉神明的。礼字是一个“示”,祭祀的容器,是在庆丰收时用的,所以加上一个“丰”字。行了礼,来年才会有好运,才能发展。也有人考证“礼”字古时代指“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后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后来随着“礼”的功能的增多,礼仪已成为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等级制度,成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中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当时的人们就把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为“神”和“天”的旨意,而“神”和“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于是人们因敬畏而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就产生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律为主要内容的“礼”。

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将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发展成符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礼仪三百”,“威仪千三”。当时的“礼”既是一种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和规范。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礼仪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封建社会的礼制既有整套烦琐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仪制度,又有系列的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孔子、荀子等一批有影响的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仁义礼仪的要求,成为封建社会人们行为的不成文法规。孔子强调“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不礼,无礼不立”,“礼之用,和为贵”,并明确提出“礼者,敬人也”的思想;荀子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古代思想家重视礼教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了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辛亥革命了封建王朝,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高唱着“圣经”和“西方文明”却任意瓜分中国的土地。旧中国的统治者也喊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也是虚伪残暴。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至今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超越传统文化,又要继承传统文化。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礼仪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仪,它反映着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面貌。礼仪的发展从未中断,一直代代相传。我们在摈弃历代统治阶级礼制糟粕的同时,也要肯定并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传统礼仪中符合人性需要的礼仪要求,弃其中不符合人性需要的内容。正如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提高,大量的中国公民走向了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加大了,整个世界在分析和观察中国;另一方面,现代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礼仪以新的内容。过去一些行为毛病可能别人不重视、不关注,现在则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既要体现历史继承性的特征,又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和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教育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走出认识误区,加强公民礼仪教育

由于“”影响,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我们对传统和礼仪文化更多的是感情的亲近,而缺乏理性的总结和继承。对于传统的礼仪和其他国家文明礼仪的成果,常常盲目地予以批判,全盘否定。由于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欠缺,致使许多人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有的人无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主体行为表现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健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水平有大滑坡现象,个体行为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进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平等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礼仪的优秀成果,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走出认识误区:

其一,“礼仪不过是形式,过分强调礼仪是不是舍本逐末呢?”,礼仪是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旬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做,由于它不普遍,所以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但是,一种很普通的、最起码的礼仪,诸如礼貌用语、文明举止、仪表端庄等等,尽管没有传奇式的伟大,却为人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形成了十分深刻的道德力量。它虽不光彩夺目,却有着持久

而隽永的魅力。亦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就会被人家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我们提倡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遵守行为规范的人得到社会尊重。所以,强调讲礼仪并不是“舍本逐末”,而是标本兼治。

其二,“一般老百姓没那么多礼仪,太讲礼仪会脱离群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也是很讲礼仪的。当然群众中也有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长期经济贫困、文化教育落后造成的。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有些是因为不懂礼而失礼,我们应予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去迁就和迎合,更不应欣赏和鼓励。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其三,“现在提倡的许多文明礼貌用语,都是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小孩学的,大人也要求学这些,是不是层次太低了呢”?提倡和推行的文明礼貌用语,例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这是由于在我国礼仪长期被忽视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而至今仍然未能彻底改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只有从文明礼貌的“ABC”学起,努力完善礼仪教育的养成机制,才能谈得上更高的礼貌要求。教育公民重视道德修养是礼仪教育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四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层次是基于公民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而形成的。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公民的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动态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会公德的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的修养之后所逐步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教育能否发挥其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身居礼仪之邦,就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也就是说要从青少年抓起。各级领导、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讲文明、讲礼貌;各行各业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各级社会机关、教育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广造舆论,从而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仪道德规范,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序,推动社会礼仪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是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三、发挥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作用

1.自律与他律的作用

首先,礼仪对个人自律有着警示作用。如果我们的公民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自律,约束自己,能够理解,宽容豁达,并随时规范个人行为,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礼仪就可以起到一定的劝诫、警示作用。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之,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礼仪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

其次,礼仪通过他律以不断完善、规范个人的行为,具有着约束和警示的意义。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文明体系目前还处在逐步的建立当中。传统文化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危及财产安全的时候,各人自扫门前雪,袖手旁观,明哲保身,这些糟粕的东西常常危害国家利益,影响国人的对外形象。虽然是个别行为,但却令人寒心。又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出现的不诚实、不诚信、欺诈、假冒伪劣的现象,由于个别人的不诚信,可能给国家的商品和贸易带来了损失,这种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加强对公民的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依靠制度建设,通过他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成为一种修养,成为由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相统一的这样一个有效的机制,促进传统礼仪行为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2.行为规范中的示范作用

为了让个体的形象、组织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更美好,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讲究礼仪,使之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邓小平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强调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公民素质,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礼仪,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是良好的社会剂、“凝聚剂”和“调节器”,它对于人们在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礼仪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道德规范。时代呼唤礼仪,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礼仪。

3.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的作用

礼仪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双重特征。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生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它们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现代礼仪具有国际性。各民族都很注重礼仪,把讲究礼仪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把礼仪当作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的修养差,愚味无知,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善兼容,礼仪水平也就低,经济也就越不发达。很难设想,一个不讲礼仪、粗野鄙俗的民族会创造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一个国家,当它逐渐富强起来时,文明礼仪和公共道德也应该相应得到重视和提高。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多次的“盛世”,那时的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程度都很高。现在,中国正步入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除了正规的官方交往之外,民间的涉外交往也日益增多。这既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是国际市场走向一体化的必然。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保持礼节与礼仪的民族特色,又要尊重各国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形成的风俗习惯。比如关于“安静”这个问题,国外非常重视“安静”。中国人则认为谈笑风生是开朗豪放。在国外大家在坐车的时候喜欢看书,保持车内的安静。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出去的时候就会大声喧嚷,引起别人侧目。如我们有一些出国团体在非常安静的博物馆里大声说话。他们这种声音在国内博物馆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国外博物馆是非常讲究安静的。又如到各景点参观,不同团体来了以后,导游拿着大喇叭进行讲解。在国外,导游在讲解的时候,音量都很小的,就好像说悄悄话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耳机。当然,这些现象有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有的是我们的理念没有到位。

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该遵循的九条基本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你不要忘记,你在自己的国度里不过是成千上万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国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或‘法国人’。你的言谈举止决定着他国人对你的国家的评价。”可见,个人行为在国外对民族、对国家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的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软实力就是指文明礼仪以及修养水平。如果软实力做得好,你的文化被吸收,你的文化就有辐射力,你的政策容易被别人理解,碰到的障碍就相对少。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涉及到国家对外的信用,非常重要的就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对外形象。由于各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社会制度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独特的礼仪习俗和生活特点,没必要用统一的模式来规范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承认人类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特色,是我们对外合作和交往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国家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互惠的原则。吸收国际礼仪中一些好的东西和一系列国际通行惯例为我所用,让礼仪更好地为我国对外的社会、经济和外事工作服务,在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论人大个案监督的地位及其完善 下一篇:信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