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22 12:53:40

我国保险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研究

摘要:保险机构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这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业已形成妥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然而,在我国当前保险市场过度求稳的监管导向下,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的退出渠道十分不畅,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引发了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和生存检验机制失效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从事各种违规经营甚至恶意经营活动,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通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关键词:保险市场;退出通道;市场退出机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5-0107-04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从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的实践来看,监管部门过度求稳、尽量避免保险公司破产的监管心态,使得保险公司退出渠道被严重阻塞,保险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这一重要机制的缺失,使得保险机构往往只有“生”,没有“死”,从而引发了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导致保险公司对市场规则置若罔闻,在市场优胜劣汰约束机制缺失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笔者在此从当前保险市场上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问题出发,通过对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成功经验,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疏通保险市场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一、恶性竞争――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准入壁垒的逐步降低,保险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保险机构数量已从入市初的37家发展到120家。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增加带来了保险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保险市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竞争不充分的状态也在悄然改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但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大多停留在价格竞争方面,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笔者在此以车险市场为例做简要分析。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进入了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7亿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保有量近1.36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6.84%。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车险保费规模不断壮大,车险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372.5亿元,提高到2008年1-8月的1184.19亿元(见表1)。

巨大的车险市场容量所创造的稳定现金流,诱惑保险公司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市场。然而,面对快速增长的车险市场,许多保险公司非但没有从这个市场中获得利润,反而是持续亏损,甚至有些地方车险业务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情况。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车险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使得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承保利润微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具体而言,车险市场的恶性竞争按竞争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特别是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各保险公司之间开展了盲目的价格战,将产品价格压低到行业平均成本以下,造成大多数保险公司车险经营成本超过100%,车险业务亏损严重。

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今,从2006年开始推行行业条款与费率,到2007年全国保险协会制定统一的条款和费率,在这样一种企图减少价格和产品竞争来实现合谋的定价和合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保险公司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演变成手续费和高额回扣的竞争,各家保险公司给予中介的手续费不断飙升,连连突破商业车险手续费15%和保监会7折限令的最高规定,有些地方的车险手续费甚至一度达到40%的水平,加上车险业务70%左右的赔付率水平,保险公司车险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2006年以来,车险市场已连续三年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的尴尬局面,2008年承保亏损更是高达125亿元,综合成本率达106.7%,也就是说,收取100元的车险保费,却要支出106.7元,亏损6.7元。行业统一条款和费率并未实现治理车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初衷,价格战以另一种变相形式在继续上演,保险公司在行业自律面前陷入“囚徒困境”,恶性竞争在保险公司的“非合作博弈”下愈演愈烈。

二、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

(一)恶性竞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般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的经营应该日趋理性和成熟,为何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却欲罢不能,而且风险还显现出被逐渐放大的趋势。对于形成恶性竞争的原因,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是出于保险公司的非理性,由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所致,因此主张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加强监管;

有人认为是由于市场主体过于集中形成了恶性竞争,因此主张限制保险公司市场准入;

还有人将恶性竞争归结为监管不力或行业协调不够,因此主张加强监管力度或行业自律。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恶性竞争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还出现愈演愈烈的迹象,这表明上述几种观点均未抓住问题的要害。

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保险市场缺乏退出机制,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渠道不畅。

一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一家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在我国保险业缺乏这种去腐生新机制的市场环境下,引发了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

具体而言,对投保人来说,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一种即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也不会遭遇破产的定性思维,再加上市场上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客观事实,使得投保人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把价格作为唯一的标准,这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迫使保险公司加入价格战。

于是,价格竞争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小公司可选择的“最优”策略;对保险公司来说,即使经营不善也总会有政府的救助或扶持,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许多保险公司在经营时必定会疏于对风险的管理,不计成本地盲目扩大承保量,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张旗鼓地搞手续费大战、回扣大战、价格大战,进行不理智的恶性竞争。

(二)解决恶性竞争的关键在于疏通市场主体退出通道

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完成市场退出。是保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结果,通过发挥市场退出机制的惩戒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和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保险公司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敦促保险公司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客观上起到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有

序、快速发展的作用。

面对我国保险市场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事实表明仅靠监管部门的价格管制或车险行业价格联盟,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在缺乏硬性市场退出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可能主动放弃已被市场所认可的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只能走上一条偏重于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因此,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疏通保险市场退出渠道,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经验借鉴

保险公司因经营失败而退出市场是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优化稀缺保险资源配置和提高保险市场效率的客观要求,这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妥善顺畅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通道业已形成,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美国保险公司破产退出概况

在美国7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家因偿付能力不足或经营失败等问题而退出保险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800多家保险公司破产退出,1984-1993年间破产保险公司的数目尤为显著,其中仅1991年美国就有65家寿险公司破产,46家财产与意外险保险公司破产。

图1是由保险评级机构A.M.Best的在1979-2007年间破产的美国保险公司数量统计图。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7000多家保险公司中,平均每年大约有0.5%~2%通过破产、并购等形式退出市场。根据A.M.Best1999年的研究报告,引起美国保险公司破产的最常见诱因是保费或准备金不足、增长过快和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在所有破产保险公司中有约41%是因承保风险所致。

(二)日本保险公司破产退出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保险业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支撑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日本人曾自豪地声称日本的保险公司是最保险的不会破产,然而1997年日产生命的破产彻底打破这一神话,自1997年至今,日本已先后有8家寿险公司和1家产险公司倒闭破产(见表2)。

导致这些保险公司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所实行的过度保护政策,在政府隐形保护伞之下,保险经营者为所欲为,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活动充斥保险市场,日本保险业在战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粗放式经营特征。上世纪末8家保险公司先后破产倒闭的事实再一次证明,政府的过度保护政策并没有换来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风险在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后爆发出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代表性的案例便是1997年日产生命的破产倒闭,其所引发的公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使得在公司破产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日本44家寿险公司的个人寿险退保金额高达23.7兆日元,比上一季度增长21%,其中大公司的退保率上升到10%,小公司的退保率更是高达70%-80%。

(三)英国车险市场保险公司破产倒闭概况

上世纪60年代末的英国车险市场同当前我国车险市场状况相类似,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恶性竞争活动。在英国政府废除其官方定价费率之前,英国车险市场绝大部分的保费收入被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组成的同业联盟所控制,虽有几家保险公司并未加入同业联盟,但他们的保险费率却贴近由同业联盟所设定的最低费率。在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下,车险业务承保利润微薄,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在1967年英政府废除其官方定价费率后,多家保险公司为扩大其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低费率、高回扣等方式从保险人那里获得大量保险业务,结果导致承保利润急速下滑,少数几家亏损严重的公司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这其中就包括:火灾、汽车和海险保险公司F.A.M(Fire,Auto&Matine)、Vehicle&General。

四、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建设的再分析

过度竞争多是由于具有市场进入机制而没有正常的退出机制造成的,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小公司达不到保险行业的合理规模,因竞争的需要而将价格人为地压低,其后果是削弱甚至丧失偿付能力,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解决过度竞争问题的思路便有两条:一是提高保险公司市场准入壁垒,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二是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疏通保险公司退出通道。笔者认为后者更为现实可取,理由是:首先,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是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是与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取向相违背的。允许具备经营资质的潜在竞争者进入保险市场是体现市场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的客观需要,长期人为地限制保险公司市场进入的做法必然会破坏市场合理的竞争秩序,导致保险市场的畸形发展。其次,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会引发保险公司严重的道德风险,在缺乏优胜劣汰机制的约束下为所欲为,扰乱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上文中笔者已有相关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保险业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对维护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负有重要责任,但这种责任不等于政府承诺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能持续经营。事实上,由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既是我国保险业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促进保险业发展,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又是保险业的监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防范、化解风险,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这种兼有“裁判员”和“领队和教练员”的双重身份,使得监管部门在效率与稳定的抉择中过分偏重于后者,惧怕保险公司的破产退出,这种过度求稳的监管导向为保险公司撑起一把隐形的“保护伞”,使其在生存检验机制失效和优胜劣汰惩戒机制缺失的市场环境中肆意妄为,发动着一场场毫无理性可言的价格大战、折扣大战和渠道大战,各种恶性竞争活动充斥保险市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有序地完成市场退出正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监管部门的过度保护,只会暂时地隐藏风险,而在风险积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将会爆发释放出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上文提到的日产生命破产倒闭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于日本保险监管当局历来对保险机构的财务状况实行不公开制度,尽力维持“保险公司不破产”的神话,所以在1997年日本大藏省突然宣布日产生命破产时,给日本寿险业带来巨大的震动,几乎使寿险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为构建合理的竞争秩序,我国保险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通道,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退出市场,利用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约束并最终根除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引导保险公司走上一条良性竞争之路,最终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个健全、稳定的保险市场必然是一个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互为前提、动态调整的良性循环市场,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备顺畅的市场退出渠道,使得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妥善的退出市场,以保证稀缺保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险市场的有效竞争。面对我国保险市场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事实表明仅靠监管部门的价格管制或车险行业价格联盟,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在缺乏硬性市场退出的约束下,保险公司不可能主动放弃已被市场所认可的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只能走上一条偏重于速度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因此,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进一步改变和调整我国的保险监管政策,尽快疏通市场主体退出通道,使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及时退出市场,利用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约束并最终根除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引导保险公司走上一条良性竞争之路,最终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上一篇:不同组织形式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的... 下一篇: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