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取向没有重大改变

时间:2022-06-22 12:46:11

宏观政策取向没有重大改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强调,宏观调控由“双防”转变为“一保一控”只是政策取向的适时微调,由于目前通胀压力有长期化趋势,货币政策短期内还不能放松。

巴曙松表示,实际上,2008年以来的宏观政策走势与预定的方向基本一致,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和次贷危机等的叠加影响,在经济政策上需要进行一些相应微调。

首先,在金融方面,有的政策是需要微调的。例如,关于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管制。货币供应量基调当然还是要从紧,但是信贷管制的决策权要更多地交还给商业银行,由他们作出市场化的决策。因为直接按照月度、季度的信贷监控,不但无法熨平经济的波动,反而可能会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扰动因素之一。银行的资金状况、企业资金需求状况是灵活多变的,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其次,在货币政策从紧的情况下,财政政策还有调整空间。现在我国的财政实力依然较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很快,所以有必要强调运用财政资源来支持经济的转型。比如对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一些转型企业的扶持,可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把这些资源转移到服务业等内需行业。另外,税收的降低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第三,从很多国家转型的经验看,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基调下需要对一些特定行业放松管制。现在我们该紧的部分已经见效了,已经从这些行业退出了一些资源。而不少内需行业存在严格的准入管制等,准入门槛太高,应该适时放松管制来吸引资源的进入,例如服务业、医院、教育、社区性的金融业等。

第四,在紧缩银行融资的同时,需要放松其他渠道的多元化的融资。可以将风险并不高的民间融资规范化,这样能够吸引很多资金的进入,降低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分依赖。从融资形式看,银行信贷是低风险偏好的,这种融资形式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需求,也不适用于推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和创新往往是随机的,应该由一些高风险偏好的基金来推动,例如股权基金等。

第五,针对不同地区在紧缩时期的不同状况,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举措,促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目前受到冲击较大的,是一些对于出口依赖程度较大的地区,也出现了局部的企业关闭等现象,但是一些内需主导地区的经济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种区域运行的差异,促使我们要采取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同时要鼓励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

第六,是宏观政策从紧与理顺价格关系的调整。当前中国经济的失衡,与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价格管制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果断出台调高油价电价的举措,显示了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信心,这种主动进行的资源价格改革预计仍然会在适当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从而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摘自2008年8月1日《证券时报》)

上一篇:券商解读宏观调控政策新变化 下一篇:“一保一控”需要政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