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不轻言改变

时间:2022-07-28 01:52:26

宏观政策不轻言改变

对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形势,各界曾有不同看法。随着4月底中央有关会议的定调,“稳中有进”、“稳中有忧”已大体成为共识。但具体如何理解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向,还值得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做出的总体判断是,下一步宏观政策既不会轻言改变,也会保持应有的审慎灵活。

针对社会上对一些数据和现象的担忧,以及对宏观政策的一些“期待”,中央明确提出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继续实施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宏观政策的方向没有变,保持稳定仍是基本立足点。

如是定调,是因为政策基础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经济没有滑出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底线。首先,目前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预期目标要求,宏观政策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作出调整。所谓合理的增长区间,就是符合增长潜力的区间。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从过去的9%-10%降到7%-8%。一季度7.7%的经济增速正处于合理区间,既符合今年的预期目标,也符合十的目标要求,这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速度,非要10%以上不可,严重依赖投资增长,有的投资高达30%。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结果只能是投资过热,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过大、生态遭到破坏,难以持续发展。这样的高增长,不要也罢。

从目前就业情况来看,宏观政策方向无须改变。发展需要有多快,发展的最低底线在哪里?就在新增就业的需要。目前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了,但社会就业并没有出现问题。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了。新增1000多万的城镇就业,过去需要8%以上甚至10%的经济增长,现在只需要7%或7.5%左右就可以。有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的服务业比重上升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果。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但主要矛盾还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不会对今年总的就业形势造成太大影响。

目前的通胀形势同样基本稳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宏观政策稳定的又一个基石。中国通胀形势虽然面临一些中长期上涨压力,但今年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特别是鲜菜、猪肉等食品价格大幅度回落,使CPI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低。只要农业生产稳定、经济不再发生投资过热,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完全有条件的。特别是,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就能够保持稳定。

准确把握稳定主基调之外,在增强预见性、针对性方面也不可偏废,需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要有必要的政策储备。

首先是要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前4个月的经济运行状况还不足以充分反映今年全年经济走势,影响农业稳定生产的因素仍然较多,要继续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同时,世界经济目前处于“软复苏”状态,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市场信心,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依然充满变数、不确定性仍很大,这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形势,而且还越来越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其次,要保持对经济运行面临风险的清醒认识。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面临转型困难,传统的劳动力等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技术、品牌、管理等新优势还未形成,企业发展缺乏方向,“避实就虚”的投资取向导致出现“实体冷、金融热”的现象,企业投资和经营风险明显上升。从地方政府看,在地方换届效应带动的投资冲动下,多年累积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又有放大,未来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面临较大的债务偿还压力。从产业层面看,产能过剩问题加剧。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等也面临新的风险隐患。从外部看,国际短期资本大举进出中国市场,新增人民币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货币政策调控。

最后,要有针对性研究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措施。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坚决抑制部分地区盲目追求高增长、高投资的冲动,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防止各类风险扩大。比如,加强社会融资总量规模管理,合理控制流动性;加强和完善外汇管理,抑制国际热钱大进大出;建立全口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式,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制定化解过剩产能的方案等。

(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宏观政策不轻言改变

文/尹艳林

对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形势,各界曾有不同看法。随着4月底中央有关会议的定调,“稳中有进”、“稳中有忧”已大体成为共识。但具体如何理解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向,还值得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做出的总体判断是,下一步宏观政策既不会轻言改变,也会保持应有的审慎灵活。

针对社会上对一些数据和现象的担忧,以及对宏观政策的一些“期待”,中央明确提出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继续实施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宏观政策的方向没有变,保持稳定仍是基本立足点。

如是定调,是因为政策基础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经济没有滑出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底线。首先,目前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预期目标要求,宏观政策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作出调整。所谓合理的增长区间,就是符合增长潜力的区间。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从过去的9%-10%降到7%-8%。一季度7.7%的经济增速正处于合理区间,既符合今年的预期目标,也符合十的目标要求,这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速度,非要10%以上不可,严重依赖投资增长,有的投资高达30%。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结果只能是投资过热,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过大、生态遭到破坏,难以持续发展。这样的高增长,不要也罢。

从目前就业情况来看,宏观政策方向无须改变。发展需要有多快,发展的最低底线在哪里?就在新增就业的需要。目前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了,但社会就业并没有出现问题。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了。新增1000多万的城镇就业,过去需要8%以上甚至10%的经济增长,现在只需要7%或7.5%左右就可以。有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能够吸纳更多就业的服务业比重上升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果。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但主要矛盾还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不会对今年总的就业形势造成太大影响。

目前的通胀形势同样基本稳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宏观政策稳定的又一个基石。中国通胀形势虽然面临一些中长期上涨压力,但今年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特别是鲜菜、猪肉等食品价格大幅度回落,使CPI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低。只要农业生产稳定、经济不再发生投资过热,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完全有条件的。特别是,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就能够保持稳定。

准确把握稳定主基调之外,在增强预见性、针对性方面也不可偏废,需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要有必要的政策储备。

首先是要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前4个月的经济运行状况还不足以充分反映今年全年经济走势,影响农业稳定生产的因素仍然较多,要继续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同时,世界经济目前处于“软复苏”状态,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市场信心,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依然充满变数、不确定性仍很大,这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形势,而且还越来越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其次,要保持对经济运行面临风险的清醒认识。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面临转型困难,传统的劳动力等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技术、品牌、管理等新优势还未形成,企业发展缺乏方向,“避实就虚”的投资取向导致出现“实体冷、金融热”的现象,企业投资和经营风险明显上升。从地方政府看,在地方换届效应带动的投资冲动下,多年累积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又有放大,未来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面临较大的债务偿还压力。从产业层面看,产能过剩问题加剧。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等也面临新的风险隐患。从外部看,国际短期资本大举进出中国市场,新增人民币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货币政策调控。

最后,要有针对性研究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措施。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坚决抑制部分地区盲目追求高增长、高投资的冲动,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防止各类风险扩大。比如,加强社会融资总量规模管理,合理控制流动性;加强和完善外汇管理,抑制国际热钱大进大出;建立全口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式,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制定化解过剩产能的方案等。

(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上一篇:楼市调控不应放松 下一篇:“混搭车”观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