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像遇上绘画

时间:2022-06-22 04:14:10

【摘要】早在这个展览之前,“拼贴”就成为了杜可风独有的减压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随心所欲,可以不具备任何意义,所选的材料也没有任何的限制。仔细想来,这也与杜可风的性格不谋而...

当影像遇上绘画

和张恩利的合作,对于杜可风来说也许是一场意外,不过也并不奇怪,他这样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本身就会碰上许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原本以为他们早就熟识,却没料到杜可风说,他们之前从未见过面,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展览,可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两者,也会像平行线一样,没有任何的交集。

大艺术家们的“第一次”

谈起第一次见到张恩利时的印象,一向爽朗的杜可风突然将声音压得很低,孩子气地轻声说了句:“他有一部非常好的车,看得我都羡慕了。”引得众人大笑起来。随后,他才认真地说起第一次见到张恩利,是和策展人一起前往他的工作室,“真的很干净,我没有看到过哪个画家的工作室能那么整洁,还有非常好的音乐和酒,所以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第一件共同创作的作品就是在张恩利的工作室中完成的。杜可风拿起摄像机,将张恩利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整段影像采用俯拍的视角,从画面中可以看到,镜头下的张恩利正在踱步、思索、挥洒创作。在杜可风看来,这是他所认为的最真实的张恩利。而在之后的作品创作中,杜可风也总是将自己的心境尽量回归到最初的时候。

而杜可风业余最爱的拼贴,也算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小小“分支”。其实,拼贴就是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上,起源于大师毕加索和布拉克在看到巴黎街头贴满层层海报的墙面后而产生的灵感,创作手法也是多元化的。

早在这个展览之前,“拼贴”就成为了杜可风独有的减压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随心所欲,可以不具备任何意义,所选的材料也没有任何的限制。仔细想来,这也与杜可风的性格不谋而合,因此也许每个人在看到他的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楼房、管道、晕染的水墨……这些都组成了杜氏风格,他不会告诉你他想表达什么,因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当时创作时的一种心境,也可能是手头正好只有这些材料,并不刻意。但你却能从中感受到多年漂泊经历带给他的影响,他内心的独白,他思想中的百转千回。就如同他的电影一样,给观众创造一个空间,留下无限多的空白,让你用自己的想象来填满,成为“我们”之间不可言喻的交流和羁绊。这是一种感觉,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解释通透,但当站在面前欣赏时,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点滴。

展览空间大是个“问题”

此次展览所选择的地点是上海震旦博物馆,自2013年开馆以来,震旦博物馆就秉持着“保护・传承・奉献”的理念,在专注于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当代艺术领域的尝试。作为2015年全年计划的一部分,震旦博物馆提出 “Movi(e)ing” 的概念,并向观众展示来自全世界的电影短片和电影,希望能以此传递一个全新的理念:一件好的艺术创作不仅仅使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得以延伸,更让博物馆的艺术活动空间得以扩展。而“画影之间”则无疑成为了这场主题的首秀。

“这次80%的作品都是我为了这个展览特别做的,很多是我先拍了他的作品照片,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做一些拼贴,再用我的风格制作出来。”谈起这次的合作的过程,杜可风也深感不易。“我之前一直在香港,也不知道作品会在怎样的空间进行展示,所以很多作品都是我5天前到这里后,和他共同创作出来的。”

这次展览的另一个难点是“空间”的问题。杜可风坦言,自己在第一次看到展览场地后,就完全没了信心,觉得在这样的空间里根本无法展示作品。“但张恩利很神奇,他对这里有自己的想法,经过他的改造变成了适合我们创作的空间。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其实很熟悉,就像拍电影一样,如何将一个空间变得有特色,也需要摄影师做很多的处理。”杜可风说,“所以我做展览也好,拍电影也好,都是在和外界来往,而这个来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先建造一个提供给我们这个机会的空间。”

虽然促成这两位艺术家聚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共同的朋友:策展人乐大豆和叶晓薇,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张恩利对于空间方面的处理能力。正如杜可风所说的那样,这次的空间并不是一般的画廊,如果用常规的方法根本无法展现。所以张恩利选用纸板箱创造出了一个“空间中的空间”,将周围的复杂元素全部简化,把背景作为一个创作主体。外部看就像是一个仓库一样,而内部则刷满了颜料,布置成一个类似电影片场的情景,蕴涵着旧家具和精细的建筑元素。在设计和创作时,他也考虑到许多细节部分,比如纸箱内部的墙面以白色为主,减少观赏者的压抑感;还特意留出了很多空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杜可风的影像作品。

合作伙伴之间的愉快“爆料”

谈到这次的合作伙伴,张恩利对杜可风的评价则是:“他是一个有趣的人,很会活跃气氛。这也和他的工作有关系,他说过在片场最多有1000多人一起工作,如果他很严肃的话,根本没办法搞定那么多人。”至于成为杜可风镜头中的主角,张恩利感慨道:“他对镜头的感觉是天生的,非常敏感。他看到一样东西,很快就能想到点子。”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张恩利在此之前并没有认真地看过杜可风的电影,杜可风爆料说:“他说每次都是晃晃悠悠地看到一半,就不看了。”对此,张恩利表示自己已经有挺久没有仔细看电影了,而在合作之前,也只是在网上简单了解一下杜可风的信息,“我不想为此刻意去看他的电影,我觉得保留真实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对别人过度的揣摩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点上,这两位大师倒是保持着相同的态度。

而关于这次的合作,杜可风则谦虚地表示:“张恩利是导演和美术编导,我是男主角,只要把作品做出来就可以了。”此次展览选取了杜可风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从不同时间、阶段以及视角,深度解析他在创作历程中标志性的摄影语言与符号。他晃动不定的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以及冷艳独特的色调运用,都在展出的影像中得到了延续。除此之外,还包括带有他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以拼贴、水幕等不同形式呈现给观众。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前卫女王”蒂尔达・斯文顿出镜,杜可风执镜的影像作品《外滩》也被特别安置在震旦国际大楼的LED屏幕上,在展期之内,每天天黑之后滚动播放。杜可风通过自己的视角呈现出他对上海的独特理解。因此这次的展览,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也是他对上海表达感情的方式。“我在上海拍摄了很多部片子,一直希望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这次就提供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来感谢和回馈,以及分享我眼中的上海魅力。”

上一篇:2016美国创业女神 下一篇:Q&A:随心而动生活在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