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市场研究

时间:2022-06-22 02:38:16

农村信贷市场研究

【摘要】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贫血”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信贷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难以支撑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贷;金融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出于战略调整的需要正在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由于政策和自身实力的原因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面狭窄:民间金融由于自身不规范和得不到法律认可而或被取缔或只能从事地下经营,难以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事实上的垄断者后,由于体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种种原因,长期经营不力,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日益膨胀的需求,而且农信社的合作制改造一直未有明显效果,其业务经营的商业化倾向日益突出,其信贷资金的非农化倾向日趋严重,更是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进行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是个世界性难题,主要的困扰来自于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和商业化运作要求实现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尽管各个国家通过扩张农村金融网点、建立政策银行、提供财政补贴、进行利率管制、发放政策性贷款等一系列方式,试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并且也的确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发育迟缓

(一)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

我国在建设和发展时期长期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计划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所导致的结果是农村金融活动缺乏效率,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中的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大一统的公有制金融组织对金融市场的垄断经营所导致的金融活动低效率,以及近乎单一的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农村金融市场所导致的资金运用低效率,都难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

(二)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村资金外逃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经营活动不断多样化,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不断提高,信贷需求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专门化、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多样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改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制度不断完善。但在农村金融领域,虽然也发生了诸如农行与信用社分离、信用社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但其改革的速度显然落后于城市金融,市场化程度更是难以提高,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农村金融结构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规模较小,金融工具品种单调,基本上仅提供存贷款服务。金融资产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布不平衡,金融体系中存在城乡分离和歧视农村的状况。银行及具有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中占有绝对优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以来由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主导,其他诸如保险组织、融资组织、投资组织、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金融相关率低。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低,自然经济色彩依然比较重,外部融资率低,资本形成率低,由此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低。

金融结构落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难以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中介作用,致使在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村形成了金融浅短――经济落后――金融浅短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建议

(一)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

针对低效微利的中小企业、高杠杆率的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扩张的家族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链等4类法人客户,开展清查摸底,加强风险防范。严防担保链风险。在新增贷款及收回再贷贷款发放上,尽量避免企业互保和联保等保证形式,落实抵质押品,提升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预防经济下行期金融风险沿担保链蔓延。加快风险处置。推进不良贷款名单制管理,强化清收责任。完善不良贷款市场化处置机制,加强委托清收、打包处置、债权转让等手段运用,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涉农不良贷款核销。建立风险缓释机制。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和合作,推动地方政府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等,进一步加强政府增信模式的应用,有效分散业务风险。

(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适应了农村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农村信用社内在发展的要求。但是,股份制改革并非是制度变迁的全部。实质上,股份制改革恰恰是破坏了原来的制度均衡,使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一种制度结构非均衡状态,也就是表现为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因此,必需以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的起点,深化相关改革,调整有关政策,实现新的制度均衡,才能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农户小额信贷留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又一条出路,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

(三)制定合理利率水平

国际经验表明,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合理的利率是指能补偿管理费用、资金成本、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资金损失及贷款损失,因此小额信贷利率应该是商业化的利率。首先,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能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能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这与这些项目长期依靠国际上资金补助不无关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甚至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在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当然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应测算后确定盈亏平衡点,再加上正常利润来算出小额信贷的合理利率水平来。

(四)加强政府监管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由于小额信贷本身具有金融和社会双重属性,因此,我们在主张利率实施市场化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政府在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小额信贷所具有的扶贫的社会属性使得其具有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要求政府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因此我们无法单纯依托市场机制来解决扶贫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调控和监督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我们在强调政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防止政府部门和机构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干预和限制。政府应把调控的侧重点转向对我国广大落后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一方面,加强优化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和市场化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寻找商业机遇,使信贷资金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总之,政府要把职能重点放在创造有助于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方面,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金融环境。

其次,加强小额信贷组织贷款利率监测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要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加强对小额信贷利率变化的监控,建立起畅通快捷的利率信息反馈系统,使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迅速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机构,要及时有效地向小额信贷组织传达各种金融信息,通过对其进行道义劝告,影响其小额信贷款的投入方向,从而达到引导小额贷款机构规避潜在的经济风险,控制信用,使货币政策发挥最大的作用。将小额贷款利率纳入国家利率管理体系,通过摸索和总结,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要逐步形成与我国的市场化利率体系相适应的监管手段和调控能力,以期达到防范贷款风险、提高资金运营安全性的目的。

(五)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创建工程,积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

对小额农贷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加快文明信用农户、文明信用村和文明信用乡镇的评定步伐,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果,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在创建过程中,要结合市政府文明办开展的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标兵”活动,依靠地方党委、文明信用村(组)、政府的支持,对文明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培养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民。从根本上转变社会风气,净化信用环境,为农信社拓展信贷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管理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房地产广告的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