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外,五行之内

时间:2022-06-21 08:24:17

时代之外,五行之内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而言,相对静态的五行系统依旧幻化在社会万象的肌理中,亘古未变。

彼得・圣吉的文化缺失

15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第一次让中国人认识了系统思维理论。此前,这一著作已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荣誉:“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21世纪的管理圣经”、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开拓者奖、《哈佛商业评论》近百年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彼得・圣吉本人也被誉为继彼得・杜拉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人称“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

书中所阐述的“系统思考”这一全新的认识论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新事物。在九十年代举国市场化的浪潮下,如何建立企业思维模式,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显得尤为紧迫。然而,彼得・圣吉和他的理论在为中国企业管理和决策者提供全新视角的同时,却也将国人的思维局限在了企业管理本身,系统思考模式在《第五项修炼》中并没有得到更为广阔的意义延展。

彼得・圣吉的理论在中国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影响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五行观却在时代的匆匆脚步中被遗忘。直到很多年后,国人开始反思,“系统思考”是否独属于西方?这一认识论是否仅仅只是局限于企业管理决策层面?学者天河水就此提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至少存在三大文化上的缺失:一是未能看清系统结构中所蕴藏的文化控制力;二是未能自觉地运用“整体―对待”思维;三是由于不懂得“五行思维”,对于组织管理系统的研究而言,他所倡导的“系统思考”显然不够“系统”。

随着时代的日益进步,国人已慢慢从唯西方论的窠臼中走出来,开始塑造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新世纪的中国,已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反思过去、应对当下和探索未来的能量,国学的复兴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对崛起后的中国在社会人文价值理想方面的再思考。

显然,天河水们对《第五项修炼》的重新审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五行理论的再生,也并不是社会万象中的偶然事件。它象征着国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足的激进误区中逐渐回归到从容、大度、平和、广博的民族内涵中。

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古人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元素,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行”则指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行动、行走、执行等,来表示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元素在宇宙间始终不停的变化、消长、运动,因此叫“五行”。阴阳五行观的产生,在我国发祥极为久远,它是通过人们对大自然运行变化的长期观测、总结而归纳出来的结果。“五行”在相生相克的基础上,演化出了一套系统平衡和循环之道,并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

五行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先民朴素的世界观,在其后的文化延展中,被赋予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含义,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理解五行的全貌,大多数人不过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而已。不可否认,五行系统下的繁复推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人对其的接受,然而,作为定义宇宙普遍规律的五行理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远离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而言,相对静态的五行系统依旧幻化在社会万象的肌理中,亘古未变。

五行的相对静态,盖因其理论基石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成型,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与完善,形成了内部推演和逻辑层面的环环相扣,极为严密。同时,这个相对静止的大系统内部,又蕴含着绝对的动态特征。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皆为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平衡。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内外结合,令五行理论不仅没有因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显得固步自封,不合时宜,反而因占领了认识论的制高点而对当下世界报以一如既往的确切影响。

诚然,五行理论并不能如《第五项修炼》那样在工具论层面对当下社会种种产生实际指导意义,但天河水们的质疑则反映出一个愈发自信的中国,在工业化漩涡中试图重新找回原始文化观照的意愿。与彼得・圣吉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的系统思考模式相比,五行理论的系统法则意义更加广阔,虽缺乏针对性,却内藏大千世界、宇宙万象之精华。

当代新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行法则更像一个潜藏在时代进程和个体命运背后的隐性因素,它不能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却可以诠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呈现出如此的状态。当我们暂时放下现代学科体系,以五行法则审视社会环境的构成与个体存在的差异化时,这条隐性的线索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不同于宗教世界的主观色彩,五行法则并无意在道德宿命层面对人类的思想行为进行指引,事实上,五行系统的源头是朴素唯物观的呈现,它对宇宙万象的定义中,并没有塑造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以神的意志来为人类描绘某种美好愿景,而是以五种元素实体为基础,结合自然主义法则,分析、推演而产生的动态诠释系统。正因为如此,五行的相对静态便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效用。

神的至高无上扼杀了人类随着时代进步而重新定位宗教精神的可能性,但金、木、水、火、土的实体概念,却具有更加灵动的发散性和延续性。它既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模板”,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持久散发热量的“原动力”。所以,五行在当下的重生,并不仅仅只是针对《第五项修炼》的批判,而是在经济、环保、建筑、文艺、民生、科技、公益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重放光芒。不同学科和行业的工作者,都在运用五行理论的精髓为各自领域的现状解惑,寻求发展之道。

这一自给自足的开放系统,随着社会的多样化进程,已不再只是为人们提供原始层面的效能和影响,它以更加“入世”的姿态,被当下的国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内涵。纷繁世界,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或在网中的某个节点停留,或在节点之间的连线上行走。在这个人与社会联系愈加紧密的时代,五行视野下的个体与环境,已然更加深刻地交织在了一起,相互作用,共荣共生。

因此,用五行法则观照当下社会的意义在于,以另一种角度审视个体的差异化存在,以及造成这种差异化生存的最大原因――社会环境的不同。国人对五行本源的追溯,皆为更好地诠释当下;对五种元素的重新定义,则是为了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精神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五行新解,并非背离五行法则的本质,而是在其原始唯物观的基础上,为其观照当下世界提供更符合时代语境的外延。

上一篇:给我一瓶秀发.香波儿 下一篇:记者手记:我们要一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