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理论批判及经济学史验证

时间:2022-06-21 04:59:51

“科学革命”理论批判及经济学史验证

摘 要:在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原文、科学革命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指导而写成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科学革命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是阐述了科学革命产生前出现的几个科学进步理论,如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并引出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然后总结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模式、范式、不可通约性。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科学革命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尤其是指出了科学革命理论的缺陷。最后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以上分析进行验证,其中重点分析了经济学发展史中的凯恩斯革命。

关键词:科学革命;理论批判;经济学史;验证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20-03

一、科学革命理论提出的背景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人类社会一直在进步,在人类社会繁荣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那么,如何衡量科学的进步呢?科学是如何发展的,有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描述这种发展规律?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科学哲学家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最传统的观点是,科学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是归纳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开始关注归纳方法,当时主要是枚举归纳法和直觉归纳方法。后来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新的归纳方法,即排除式归纳法,创立了探究事物因果联系的科学归纳法。穆勒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典归纳主义方法体系。他们推崇经验和归纳,认为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来源,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诸多经验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的方式形成。但是这个学派没有看到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量化的积累,他们没有看到科学史中非累积的阶段,即科学革命的阶段。

在哲学发展史中显赫有名的波普提出了证伪理论,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波普在批判古典归纳原理和现代归纳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证伪性”概念,并把可证伪性作为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即理论不断被证伪的过程。然而,波普的证伪主义忽略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积累过程,过于强调科学的革命性。

为了克服这两种科学进步理论的缺陷,库恩研究了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和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革命论”理论。科学革命论强调科学进步的革命性特点。

库恩最初研究的领域是物理学,他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来他转向科学哲学的研究。他的深厚的物理学涵养为他的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先天优势。20世纪50年代,他研究科学史问题,发表了《哥白尼革命》。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在这篇论著里,库恩表达了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即科学进步的革命性,科学革命表现为科学范式的不断替代,以及他第一次提出的“不可通约性”概念。

二、科学革命理论的核心理念

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了科学进步的革命性。其中他提出了“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为了解释他的论点,他还提出了“不可通约性”这一新的概念。

(一)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革命意味着放弃一种理论结构,并用另一种理论结构取代原来的理论结构。库恩把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这正是他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是指系统的科学理论还没有真正形成的阶段。此时,有多个理论学派同时存在,百家争鸣。当科学有了系统化的理论后,科学就进入了常规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是库恩用来表达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库恩认为波普的证伪主义和不断革命论忽视了科学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常规科学。他把常规科学的研究比作“解谜”,谜底总存在,然而解谜的途径却多种多样。正是有了常规科学研究,科学家才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局部问题,使科学研究从定性阶段过渡到定量研究阶段,使科学家共同体通过扩充范式应用范围,并提高准确程度,进而逐步完善范式。

然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反常现象,当反常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的时候,常规科学范式就出现了危机。反常现象无法用旧有范式解释,无法通过旧有范式的调整来解释,反常现象构成了对原来范式的威胁。于是,危机出现了。

既然原来的范式无法通过调整来解释反常现象和理论,那么出路只有一条:采用新的科学范式,即进行科学革命,使用新范式,替代旧的范式开展研究。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都要求对原来的范式进行调整,当这种调整非常显著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科学革命。

库恩把科学革命视为新范式替换旧范式的过程,范式由理论体系、研究规则、方法和哲学观点等构成,因而范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科学理论体系的变革,使科学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变革,是科学史上的革命。

(二)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第10章如是说。范式是库恩科学革命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汇。库恩从语言学中借鉴了这一概念。“范式”的原意是指语法中词形的变化规则,可引申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科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即范式的变换。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中,范式出现频率非常高,但含义并不统一。根据英国语言哲学家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做过的一个统计,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的“范式”多达21种意义,如把范式说成是一段时间里为科学共同体提供典型问题和解答的“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被迷信的科学“神话”,“一幅可以从两种角度观看的‘格式塔’图形”,科学上的“完整的传统”,启迪智慧的“哲学”,“一本教科学或经典著作”,“形而上学思辨”,“可以指引知觉本身的有条理的原理”,“一个普遍的认识论观点”,“一种新的观察方式”,等等。

最初库恩把范式理解为内容庞大的研究传统。后来他在《必要的张力》一文明确提出,“无论从实际上还是逻辑上,‘范式’都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是遵守同一范式的科学家集团,他说,“一个范式,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可能并无共同之处。”

(三)使用“不可通约性”解释科学革命

为了同“科学积累论”区别开来,库恩提出了“不可通约性”概念,并用这个概念来表达新旧范式之间的质的差别。

不同范式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观,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相似性――也就是库恩所说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它们也只能借助于超出范式的手段来进行竞争。科学革命前后的“范式”之间完全不存在共同的评价标准,因而是“不可通约”的。在库恩眼中,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少部分人在广泛接受的科学范式里,发现了原来范式不能解决的“例外”,尝试用敌对性的理论来解释,进而替代掉原来“不可通约”的科学范式。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判科学革命理论

(一)主观真理观与相对主义

库恩诠释了范式的概念,但是对于新的范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范式的选择,他给予的解释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体现出了他的主观真理的倾向性。

实际上,对于新范式的产生问题,库恩很少论及。他受格式塔心理学影响很重,因此他认为,“新的范式有时是在午夜,在深深的处于危机中的一个人思想里突然出现的”,他的观点是一种形式的天才论。他夸大了灵感、直觉等非理性的作用,认为范式的产生不是对客观想象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认识的结果,而是凭借灵感和直觉使范式从内心突然产生。

而在范式的选择上,他持有的是权贵主义立场。即范式选择是权威科学家或科学集团选择的结果。范式不仅仅是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社会形式,是一定社会集团的信念和行为规则。因而,我们认为库恩持有的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

而且,他不承认科学革命不是向真理的逼近。他只是认为,新旧范式的变换是科学进步,但这种进步实际上是解决谜题上的效用上的进步,而不是认识层面客观性的进步。他认为理论本身是“想象”,没有客观性与之对应。理论是一种工具,只有好坏,没有真假。这是一种否定真理客观性的论点,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在库恩看来,新范式战胜旧的范式,并不是依赖于实践的检验,而是依靠科学共同体中多数成员的支持所致。

(二)“不可通约”与科学理论的继承批判发展

但是,库恩的“不可通约”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他用“不可通约”概念表达不同范式之间的区别,但是,当把这种差别强调到二者不相容的地步时就有问题了。他说,“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他把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创新割裂开来。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同一性。后来,库恩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使用“部分交流”来替代“不可通约”。

四、科学革命理论与经济学发展

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理论以及科学范式概念,都是基于他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形成。但是,他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分析,比如经济科学。我们对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批判,在经济学的发展中也同样地得到了验证。

目前学术界针对经济学的发展有几次革命没有统一的意见,但从一些较有影响的革命如配第革命、斯密革命、李嘉图革命、穆勒革命、马歇尔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货币主义革命、斯拉法革命、理性预期革命、新制度经济学革命等,可以看出经济学的革命其实是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这一点和自然科学领域并无二致,尽管在形式、原因、结果、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表1描述的是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学术流派)虽然学者对几次革命划分没有共识,但有一点却形成了统一意见,那就是凯恩斯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卓著,无论如何划分,他的理论都堪称一次革命。我们就以凯恩斯革命为例探讨库恩的科技革命理论。凯恩斯提出了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无论从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范式的形成,都具有鲜明的特点。(1)提出要从总量来分析社会经济。这一点和传统经济学差别很大。传统经济学注重分析个体经济行为,注重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2)摒弃了过去占主流地位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而凯恩斯引入了消费倾向递减、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证明了有效需求不足原理,解释了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3)分析了传统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及自由放任政策的缺点,提出市场失灵理论,提出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应该说,凯恩斯理论是一次经济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经济学范式,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否定。但是,凯恩斯理论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对以前理论的完全否定,确切地说,凯恩斯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扬弃。比如凯恩斯理论仍然保证了“经济人是理性人”、“边际效用递减”等基本假定和基本经济学原理,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全盘否定。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也是对新的经济形式的解释,不但有理论基础,还有实践基础,是新的事实的反映。从真理客观性来看,比原有经济理论更贴近和反映现实,更接近“客观性真理”,并不是像库恩说的那样,仅仅是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而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库恩.必要的张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徐超,罗艳.试论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重构[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赵绪福.经济学的革命与范式演变[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5]高扬,崔诚亮.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杨玉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经济学方法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谈英语阅读中的动力因素论 下一篇: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