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84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21 03:39:4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84例临床观察

[摘要]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的常见病,随着国内外广泛开展的鼻内镜手术,将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疗效提高到一新的水平。现对2004年3月~2008年10经我院收治的鼻内镜治疗的84例并完成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本病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探讨影响鼻内镜手术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鼻内镜;慢性鼻窦炎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84例(110侧)中,男969IJ,女72例;年龄16~79岁,平均47.5岁。病程1-20年。主要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戮脓涕,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嗅觉减退或障碍等。前鼻镜局部检查,单侧或双侧鼻腔内见荔枝肉样组织或中鼻甲水肿,伴中下鼻道脓性分泌物。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分期,其中I期1期12例,2期24例,3期19例;n型1期14例,2期53例,3期24例;m型26例。双侧则按较重的一侧计。84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鼻腔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平扫确诊。

(二)治疗方法

84例患者中鼻腔有较多的脓涕或多发肉者术前给予抗生素和地塞米松5mg输液,每日1次,连用5天停药;局部给予伯克纳喷鼻,每日2次。用1%丁卡因+0.1%肾上腺素少许棉片3次麻醉并收敛鼻腔豁膜,对于表面麻醉效果较差的患者术中则给予1%利多卡因行息肉根部表面薪膜局部浸润麻醉,至效果满意。术中根据病情将鼻腔鼻道嗅裂的息肉摘除,显露鼻腔侧壁各解剖标志,剪去部分息变之中甲,切除钩突,开放前组筛窦,疏通鼻额管,咬除息肉组织。在中鼻甲基板下部咬开,开放后组筛窦,术前诊断蝶窦有病变者开放蝶窦。扩大上领窦自然开口,用上领窦钳清除窦内息肉组织和病变勃膜。术腔创面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术后48h抽除前鼻腔纱条,给予抗生素、止血药,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及类固醇激素。1%地塞米松麻黄素每侧3滴,每日3次,用2周;每侧2滴,每日2次,用1周;每日1滴,每日1次,用1周。或伯克纳喷鼻,每侧2喷,每日2次,用1周;每侧2喷,每日2次,用3周;每侧1喷,每日1次用1~2个月。术中鼻中隔偏曲21例,中鼻甲息变36例,下鼻甲肥大18例,残余中鼻甲25例,给予相应处理。

二、结果

84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手术疗效按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评定,其中I型治愈52例(91.7%),好转5例(8.3%);11型治愈69例(74.2%),好转15例(15.5%),无效10例(10.3%);111型治愈16例(55.2%),好转7例(24.1%),无效6例(20.7%)。总有效率为92.4%。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鼻塞治愈率81.2%,术后鼻塞症状消失;脓涕缓解率70.4%,术后脓涕症状减轻或治愈3个月后复发;头昏头痛治愈率90.1%,术后头昏头痛症状消失。术后出现鼻腔粘连28例(其中19例发生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9例发生在鼻中隔与下鼻甲),上领窦自然窦口闭塞16例,均于内镜下给予扩大与分离,并进一步随访。术中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的眶内及颅内并发症。

三、讨论

鼻内镜手术的应用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次手术治愈率达到90%~95%。资料显示:班型中的治愈率呈递减状态,111型治愈率最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l)慢性鼻窦炎有前期手术史的患者破坏了正常的解剖标志,使手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手术难度增加,术后疗效差。(2)长期的慢性炎症造成病变范围广,瘫痕组织形成,肾上腺的止血效果不佳,出血量多,术野不清,使病变组织不易清除。(3)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鼻中隔偏曲造成鼻腔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鼻息肉鼻窦炎的形成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鼻中隔位偏曲不但妨碍操作,增加手术和术后对术腔清理的难度,而且也是术后发生术腔粘连和术后引流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4)伴有变态反应患者鼻息肉复发率高。一旦息肉形成则造成了循环障碍和炎性物质增加,术腔难以上皮化。根据患者的症状、局部检查及鼻腔鼻窦CT扫描,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和进路,以彻底清除副鼻窦的病变。对于有过前期手术的患者,副鼻窦CT对提高手术疗效尤为重要,可提供既往手术失败的部位和二次手术处理的部位,清楚地显示各鼻甲的大小鼻道的通畅及堵塞程度、纸样板的位置及筛顶、前颅底的情况,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手术方式、良好的鼻窦解剖学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l)中鼻甲病变的处理,尽管中鼻甲有各种解剖变异或病变,影响中鼻甲引流导致鼻窦炎,但仍因在恰当处理病变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中鼻甲。因为中鼻甲在维持鼻腔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对特别肥厚者也应做部分切除,包括那些泡状中甲,既可减少术腔干痴及肉芽形成,提高内镜手术的治愈率,亦保留了再次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2)手术应在清除鼻腔息肉的同时,充分开放各鼻窦开口,使其引流通畅,保留鼻腔鼻窦正常戮膜。对于CT报告示上领窦病变的患者,在术中应适当对上领窦口进行扩大,然后在内镜下经此彻底清除上领窦内的囊肿、息变,发现和处理Haller气房。(3)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治愈率,与手术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在术后第2天,用1%麻黄素棉片敛鼻腔勃膜,清除血痴、分泌物、伪膜,1~2次/d,连续3日,出院前,用生理盐水+阿奇霉素十塞米送冲洗术腔,并教会患者用简易方法自行冲洗,每日3次,冲洗l个月。以后第1个月内,每周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1次;1个月后,每2~3周门诊随访1次;3个月后,每月清理1次;6个月后,每1~2个月不定期随访,发现和处理愈合过程的异常情况,如各窦口的豁膜水肿,导致窦口狭窄、封锁,鼻腔粘连等。清除术腔的增生组织,保持已开放鼻窦的引流的通畅,分离粘连的薪膜。保证术腔正常愈合,直至术腔豁膜上皮化。术后鼻腔药物冲洗,保证了鼻腔薪膜湿润,减轻豁膜水肿,保护鼻砧膜表面纤毛运动及猫液毯功效,是防止术后粘连的重要措施之一。(4)有变态反应的患者,常规应用类固醇激素是极有效的,能通过多种渠道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术前应用可使息肉缩小,鼻塞、嗅觉障碍等症状得到缓解,术后应用可减轻术腔赫膜水肿,防止或缓解息肉的复发。抗生素应用时间因人而异,常规在2周左右。对副鼻窦感染严重、有过多次手术或合并全身疾病的患者,术后至少需要应用广谱抗生素1个月。本组术后均坚持随访和综合治疗原则,故总有效率达92.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韩得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9-215.

上一篇: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下一篇:使用Tcu380IUD与左炔诺孕酮紧急避孕的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