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在空间位移中的参照点分析

时间:2022-06-21 02:56:59

“来/去”在空间位移中的参照点分析

【摘要】“来/去”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本文根据物体在空间位移中参照点的不同,通过对说话的时间、空间、礼貌性以及内外向动词的分析,对“来”和“去”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来 去 位移 参照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2-02

“来/去”在“来无影,去无踪”这类句子中常常被看作是一对反义词,“来/去”的共同之处在于在空间中表示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要决定某个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需要有一个“点”作为参照,不管是起点还是终点,这个“点”就是参照点。因为说话人或写作人(以下简称说话人)是语言表达的最终制造者,所以除了“礼貌性的观点转移”,“即说话人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处的位置上,‘我去’变成‘我来’,是敬重对方的说法。”(齐沪扬,1998)之外,参照点往往依据说话人的不同位置来确定。说话人的位置,有时是指说话人的客观地理位置,有时指说话人的主观心理位置。本文试图通过对参照点的分析来解释“来/去”表达的不同的语用含义。

1.以说话人实际所处位置的方向为参照点,这个位置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1)你来了。

(2)他送去一袋子苹果。

在这两个句子中,动作主体的位移方向是说话人的主观叙述,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参照的,“你来了”说明在“来”这个动作发生之前,“你”与说话人是处在不同位置的,“来”表示从“你”到说话人的位移,说话人所处的位置是位移的终点,说话人虽然没有出现,但是说话人的存在是明显的,位置是显性的。“他送去一袋子苹果”,说话人与“他”本来是在同一个位置的,但是位移开始之后动作客体“一袋子苹果”从说话人的位置向远处移动,是以说话人的实际位置为参照点的,说话人的位置也是显性的。

(3)打南边来了个喇嘛。

(4)苏小姐虽然撅嘴说:“不要你看了,”仍旧让鸿渐把扇子拿去。

这两个句子是说话人的一种客观叙述,没有明确表明说话人的位置,参照点是隐性的,但我们仍能从“来”和“去”的使用中看出说话人的参与性。例(3)说话人将自己处在句子所揭示的某一处所位置上,即“喇嘛”的北边的某一个位置,“来了个喇嘛”说明“喇嘛”朝着说话人所处的位置移动,北边的某一个位置就是这个句子的参照点;例(4)说话人将自己的位置设在了“苏小姐”所处的位置上,扇子本来在“苏小姐”手上,扇子从“苏小姐”向“鸿渐”处位移,也就是说扇子远离了说话人,用“拿去”,“苏小姐”的位置是本句的参照点。

2.根据说话人的说话时间,可以分为:以说话人说话的时候的位置为参照点和说话人假设自己处在所说内容中的某一参考时间,以说话人当时所处的位置为参照点。

(1)昨天我到他家去了。

(2)明天你到我家来。

第(1)句话,说话人所处位置肯定不在“他家”,“到他家去”指说话人背离现在位置,朝“他家”的方向去,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位置是参照点;第(2)句话,说话人所处的位置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说话人现在在“我家”,以“我家”为参照点,“你”朝我家而“来”,此种情况等同于例(1)以说话人说话时的位置为参照点;另一种是说话人现在不在“我家”,而在其他地方,用“来”是说话人假设自己在“明天”这个时间所在的地方,即当你明天“到我家”时,“我”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我家”。“你”由别的地方“来”我家,说话人假设某个时间点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参照点。

3.根据“礼貌性的观点转移”原理,根据听话人的位置可以分为:以听话人听话时所处位置为参照点和假设听话人处在对话中提及的某个时间,以听话人当时所处位置为参照点。这与第2点所述内容正好相反。

(1)我马上来。

(2)我明天来你家。

例(1)中的“我”是向着听话者移动的,与“我”所在的位置相背而去,如果以“我”为参照点,应用“去”而不是“来”,可见例(1)是以听话人在听话时所处位置为参照点的,“我”向着参照点而“来”。说话人在说第(2)句话时,听话人可能在自己家,也可能在别的地方,在这里说话人假设听话人处在明天所处位置,也就是自己家,以听话人的家为参照点,所以说“我”是“来你家”。说话人站在听话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敬重对方的做法。

4.“来/去”空间位移参照点与内向动词和外向动词。

马庆株先生曾指出,有些用法是不能用是否向说话人或听话人移动来解释的,比如“吃进去/吃下去”,吃的过程是食物由体外移动到说话人的过程,那么向说话人移动应该用“*吃进来/*吃下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只能说“吃进去/吃下去”,根据马庆株先生的解释,这是因为“吃”是内向动词,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后面加“进去”表示从能看见能感知到看不见不能感知。类似的词还有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的,如“吃/抽/喝/吞/吸/咽/咂/嘬”(“吃”类)、“瞅/看/瞄/瞧/听/望/闻/嗅”(“看”类);表示受事客体进入施事主体可以控制的范围的,如“拔/抱/扯/借/拉/买/娶/拽/赚”(“抱”类);表示工具或材料进入某一个客体的,如“插/戳/捣/钉/灌/渗/捅/喂/陷/扎/注射”(“插”类)。又如“吐出来”,“吐”是指某物由说话人内部向外部位移的过程,如果以说话人位置为参照点,远离说话人的位移过程一般用“去”,但是往往有“吐出来”这样的用法,是因为“吐”为外向动词,表示由主体内到主体外的移动,外向动词后面加“出来”表示由不可感知到可感知的变化。类似的词还有表示由主体内到主体外的移动,如“放/呼/拉/尿/喷/撒/生/吐/下”(“呼”类)、“踹/给/借/漏/卖/扔/射/送/推/走”(“踹”类);“表达/表现/唱/答/反映/喊/回答/叫/教/流露/说/谈/想/写”(“表达”类),后面一般只加“出来”而不易加“出去”。

参考文献:

[1]齐沪扬,空间移位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

[2]马庆株,“V 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语文研究,1997

[3]沈林,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语文知识,2010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2003

[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2003

上一篇:多余PK不多余 下一篇: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