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时间:2022-06-21 11:28:57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艺术类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为例,近几年来,我院艺术类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7年的732人到2010年的810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2006年,我院艺术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0%以上;而2007-2009年,我院艺术类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85-90%之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许多艺术类大专毕业生产生了诸如自卑、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成为摆在艺术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由于艺术类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毕业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心理、偏执心理、焦虑心理等。

1、失落心理 艺术类毕业生与其它毕业生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希望毕业后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的失落。此外,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实现这种价值的空间,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2、偏执心理 由于我国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尚没有形成,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有的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严重的心理偏执。在就业过程中,艺术类毕业生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狭窄,有的艺术类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毕业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从事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很多在艺术类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3、焦虑心理 艺术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急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有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可是就业无望,因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焦虑心理也更加严重。

二、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以艺术类高考生源地区湖南省为例,据统计,近三年来,湖南省艺术类考生人数每年都保持在5万左右,居全国第二位。与此同时,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比较小,目前已基本呈饱和状态,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类毕业生需求也非常小,占所有需求岗位的10%以内,而且这些艺术类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广告、室内装潢、环境艺术、影视动画等应用类艺术专业方面,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却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学校因素 许多艺术高校为了多收取学费,不考虑社会需求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加重了艺术招生和报考的非理性状态,从而加大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对毕业生的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对他们就业需要的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于是,大多数艺术类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如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父母的社会地位、父母的经济能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氛围等方面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心理都有重要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过分宠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4、自身方面 艺术类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艺术类毕业生文化课程普遍不好,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艺术类毕业生个性张扬,重视平等竞争,敢于追求经济利益和个性发展,这本无过错,不当之处在于部分艺术类毕业生把个人发展作为目的,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条件;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由于艺术类毕业生受到自身教育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的种种限制或制约,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1、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但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眼高手低、浮躁虚夸”。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严重的失落心理。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以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加剧的主要原因。在艺术类毕业生中择业岗位倾向、地域倾向明显。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产生了严重的偏执心理。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作为艺术院校更要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具体政策措施,使艺术类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强化艺术类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我创业。

3、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就业心态的自我调适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要过于焦虑。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福列夜曲的音乐特点及弹奏技巧 下一篇:谈室内环境设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