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浅析

时间:2022-06-21 07:57:32

汉语中“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浅析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很+名词”的结构大量出现,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 “很+名词”认知语言学百科知识

在现代汉语中,“很”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语法功能非常活跃的程度副词。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但是近年来“很+名词”结构在语言交际中,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从出现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争论,迄今为止在理论上仍未达成统一。早期的研究侧重这种结构在语法上能否接受的问题,后来的研究侧重从名词的性状特征、名词的语义特征、细节显现的角度对其做出解释,还有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阐释。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很+名词”结构。

1.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认知为出发点,“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1]。语言的意义并不单纯地局限于语言本身的内容,而是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认知过程,以及使用者自身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因此语义内容广泛,而且是动态的,灵活多变,含有“百科信息”。

认知语言学从意义角度定义词类,认为一个词类就是一个网络,词类是对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组词抽象的概括;词代表的事物范畴中有典型的、中心的和边缘成员之分。一个词的意义具有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因此,词义范畴也是不断变化的,其内部结构具有基本义项和非基本义项。[2]

2.“很+名词”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很+名词”这一结构中的名词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改变,词性变为或活用为形容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意义是由词的概念和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所有“百科知识”共同组成的。“百科知识”是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能够被语词激活的各类知识和社会文化内涵的总和。名词的典型意义和功能是指称人和事物,但也包含了所指称的人或物的所有“百科知识”。例如,“杯子”这个名词,除了它所指称的“杯子”这个物体,它还涵盖了这个物体的所有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材质、用途、产地等等。

在“很+名词”结构中,名词所包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强调其特征的“百科信息”在程度副词的“很”的作用下得到了激活,在特定的认知语境中得到了凸显,从而达到了丰富生动的表达效果,这里的名词并没有发生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也不是词性活用现象。“很”是典型的表示程度的副词,与名词结合,以名词的整体语义为背景显现名词的程度含义,显现该名词的非基本义项,进而凸显其某一个或某些性状特征。这就是说,“某些名词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因为在语言使用中获得了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且这些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社会文化内涵所构成的意象或意象组合又能因特定的认知语用需要,在一定的语言使用情境下被该名词所转指。”[3]例如:

(1)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阿成《回望古城》)

(2)今秋流行很上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月8日)

(3)我又见到了昨夜招待我的那个小伙。……他告诉我,他曾经到北京、上海学习过。他长就一张很的忠厚的脸。(余纯顺《走出阿里》,《小说月报》1996年第12期)

(4)网络这东西,其实很。

这里的“山东”、“上海”、“”是强调与这三个地方的人和物具有密切联系的一些特征。“山东”是指山东人所特有的气质和形象特征,如身材高大、粗犷憨厚、带着土气等。“上海”凸显了它所代表的特有的“时尚、“新潮”的特征。同样,“”凸显的是和有关的某种气质,如神秘且虚无缥缈的感觉,某种相貌,或某种服饰、性格特点等等。

(5)他的女朋友很林黛玉,很多愁善感。

(6)张国荣:以前我是很阿Q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能生存到现在?(《太重感情的张国荣》作者:陈淑芬)

(7)别问他借钱了,他很葛朗台。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名字,而在交际表达中它却包含了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各种性格特点:软弱、敏感、爱哭、有才情、小心眼、爱嫉妒、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等丰富的特征义。例子中他的女朋友“很林黛玉”,不仅能让人明白她很多愁善感这一特点,而且能把她的多愁善感与“林黛玉”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将其具体化,既生动又含蓄。“阿Q"和“葛朗台”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用在上述例子中,凸显了这两个人物的典型特点,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葛朗台”的吝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8)黄庆元,他说的可很情绪。(《春华秋实》作者:老舍)

(9)在海南的那段日子过的很青春,很诗意。

(10)每次他受了委屈,女友总是很母性地将他搂入怀中。

(11)我家祖上的女人包括我的母亲都是很传统的。(李红《往事回声》,《北京文学》1996年第5期)

(12)他的话说得很专业。

(13)董卿在这次晚会中的打扮很淑女。

(14)新来的同事长得很明星。

(15)因为他们公司无疑是一个很现代的世界,那幢麻色花岗石大楼,是世纪初德国人留下的遗作。(《等待》长篇小说故事梗概,作者:苗长水)

3.“很+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种类

“很+名词”是现代汉语后起的用法,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用在这种结构中,归纳起来,这些名词所涵盖的“百科知识”需要具有一定的为大众认同并接受的典型特点,可以用在这种结构中的名词主要有:第一类,指人和物的具体名词,如“很女人”、“很垃圾”;第二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和地名,如“很林黛玉”、“很中国”;第三类,抽象名词,如“很青春”、“很传统”;第四类,时间名词,如“很现代”。

4.结语

“很+名词”这种结构形式简练,内涵丰富,生动形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里的名词并没有发生词性的改变,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该名词的范畴所包含的“百科知识”在程度副词“很”的作用下得到了激活,某一或某些特性得到了凸显,体现了语义范畴的广泛性和动态灵活性。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胡学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句法操作及限制条件[J].山东外语教学,2005,(2).

[4]李丹.“很+名”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1).

[5]刘慧丽.“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及其修辞价值[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6]单玉成.“程度副词+名词”现象透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5).

[7]王小莘,张舸.“程度副词+名词”是当前汉语运用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8]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

上一篇:浅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下一篇:达旨:译者主体性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