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探析

时间:2022-06-21 06:28:52

以人为本的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探析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潮流,无论是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还是其他类型的建筑,都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但是,由于对交往空间以及灰空间的认识不够,或对交往空间的本质概念缺乏了解,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往往不尽如人意。该文章以辽宁科技大学2号教学楼为实例,通过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得出较为全面的空间环境评价结果及改进措施,从而对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提出优化意见。

关键词: 交往空间,优化设计 ,教学建筑

Abstract: people oriented is the main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today, both residential buildings, public buildings or other types of building, is must be considered in building design. However,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space and the space is not enough,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essence of intercourse space concept, design of intercourse space in campus buildings are often not just as one wishes. The article No. 2 teaching building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of spac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so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college teaching building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Keywords: communication space, optimization design, teaching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研究缘起

对交往空间的研究,目前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而在定量分析层面上,对技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却相当缺乏。

高校教学楼内部,除了自习室、实验室、办公室等一些专门性很强的室内空间外,其他公共空间都是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场所。而这些空间不加以好好利用,就会造成空间的浪费。被动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绝大部分的时间、地点是在课堂之外。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但是在复习高峰期,这些场所往往空间不够,而如果直接加设自习室,在平时又会造成空间的浪费,因此教学楼内部的一些灰空间就需要好好的加以利用,不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往的场所空间和学习空间,而且还对空间进行了很高效的利用。

二.交往空间的优化

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室内或室外空间,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多是浅层次的,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即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但这种活动却极具有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使熟悉的人,也可以使陌生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的满足。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在进行问卷调查前,我们对2号教学楼内各交往空间进行了观察,选取教学楼内具有代表性的空间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廊道(联系)空间、节点空间、尽端空间等(由于各空间的尺度、开敞程度、视觉景观不同又有区分)几种类型。这些空间虽然不直接影响课堂内的教学,却对学生课间休息、交流交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内部空间氛围的形成、空间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决定作用。我们希望了解学生对这些交往空间的真实感受,从而针对他们对各空间的满意度、原因和改善意见设计出单选题。尽量使被调查者理解我们的问题,以获得科学、客观的答案。

通过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学生们对交往空间的看法及意见,我们以下三种交往空间的改造进行具体分析:

2.分析方法

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为出发点,对2号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研究学生最需要的空间形式。通过对2号教学楼的分析和论证,并试图归纳出一些有效的修改手法,进而在建筑中创造出更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2. 结果分析

走廊尽端(边界效应)

按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边界越是曲折,人们的逗留倾向越明显。正如C·亚历山大所诉:“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街绝不会富有生气。”交往空间设计中有意识地设置转折区域,曲折、折线挑台、成直角布置的座椅使学生们之间的攀谈搭话更容易,不愿意交谈时也可以避免由于直接面对面而产生的尴尬。

走道两边及围栏墙壁限定的空间

由心理学上的分析可知,人在具有围合感和限定性的空间中能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在其中安心地进行各种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行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如上面第二图中的栏杆周围人们只能打电话聊天或者是吸烟这样的消极行为,而这些都是在大学的教学楼中应该避免的。因此,经过问卷的分析,学生们更希望改成封闭的玻璃房,有一定的围合感,可以改成画室或者自习室这样的积极场所,可见,太过开敞,通透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好的,对于不同的行为活动,需要不同样式的空间安排,而对于像高校建筑这样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更是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安排。

中庭处的处理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新建筑的五点”中的一条就是底层架空。建筑的底层架空,一般是指去掉建筑物的底层的全部或部分空间的围护结构(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空间。现代建筑也常常使架空层设置于建筑中下部。如上面第三个图是2号楼的一个中庭,站在二层的大平台上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舞台。宽广的大楼梯直接通往大礼堂,满足了礼堂交通、疏散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竖向延伸,使空间更加具有灵动性,原本设计时的的确确是这样考虑的,同样也是周到的,但是,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却不尽入人意,只有有活动的时候,才能看到聚集的学生,聚集的人流,在平时不用大礼堂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在此逗留。

五.结语

我国权威学者将课程分为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隐性课程三大类,前两者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列入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是有计划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则是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与显性课程并存的一种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是许多传统作坊式教育中潜在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校园文化。人在作为隐性课程的文化环境、道德环境中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实现文化心理沉淀。教学建筑的交往空间既可成为课外活动的场所之一,也能为隐性课程提供发生的载体,对学生产生正规课程外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丹]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汪浩基于SD法的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环境评价——以清大学第六教学楼B区为例.华中建筑, 2007:96—100

[3] 杨永生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探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