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备课纵横谈

时间:2022-06-21 03:32:54

外语课备课纵横谈

摘 要: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其一,非能动因素,即教学组织安排,计划,大纲,各类软硬件及教材。其二,能动因素:教学领导、教师,学生。非能动因素必不可少,而能动因素却可创造,促进和改善非动能因素。除教学领导外,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中心的地位。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中心的地位的载体,而教师的备课设计又是其主导作用体现的一个极为重要方向。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外语课 非能动因素 能动因素 课堂教学 备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07-02

1 备课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备课是任何学科、任何上课教师必经之路,是其最基本的教学过程与手段。这一点本无需赘述。而对外语课来说、特别是基础外语课(包括专业外语课)来说,却有与其他课程较为显著的区别和特点。在不同语言的国外,外语教学中,对备课都有详尽的描述和要求。不了解这一点,或轻视这一点,对会对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重大影响,达不到课程的预期目的。

英国语言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其《怎样教英语》(How To Teach Englis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书的第12章《怎样设计安排课程》(How To Teach Lessons)中,开明宗义就批评说:《有些有经验的教师自认为“反映迅速,思维敏捷”(think on their feet)而无需去精心安排课程,备课……但大多数教师在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却孜孜不倦地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堂的计划安排与备课工作,充分说明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水平和为达到他们设计的目的奉献精神。》他把备课提高到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的高度去认识不是没有道理的。可见备课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其实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样一心求教的人。笔者认识的一位英籍教师罗德尼・曼特勒(Rodney Mantle)。在外语系上口语课。为了不影响其备课,少受干扰,他只把住所的电话告诉系主任,对其他无关人员一律拒绝提供,并再三叮咛主任,不可告诉他人。他认为备课是神圣的,是上好课的关键,不能打扰。一个英国人为外国学生教授他的母语,而且教的是口语课却如此敬业,真令人深思?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人认为,一个外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讲师,教授,教这些初高中程度的学生,或者低年级的本科生,教这样一、二千外语词汇范围的教材还要备课吗?对这样教了三、五遍的教材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备课吗?这种认识出自于不懂外语或不教外语的人来说,尤可理解,但是这种认识如果感染了外语教师,那将是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很大障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不能不让我们到备课这一环节上去寻觅,提高外语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从以上几点要求即可窥见备课环节在设计、设计后面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真正做好这一环节,绝不能只“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即“手到擒来”,而是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课前设计,准备。即使是较为浅显的教材,水平,基础较差,或低年级的学生,其备课更要精心地,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选择适合于他们水平、他们能懂,能接受而语言又规范的语言材料去讲、去练。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对高年级学生、水平较好的学生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因为低年级学生,知识范围有限教师绝不能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举什么例句就举什么例句,而是受很大的约束,限制。要学生能接受而且合乎语言规范,必须下一定功夫才能取得。

2 外语课备课的检验标准

外语课备课是否认真、有效、不仅仅是从教师的备课本、备课笔记、也不只是从外语课通常具有的案中去了解,而最主要的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去了解、去认识,去衡量。课堂教学目的明确,要让学生学、懂,会那些语言材料(词、词组、句型、课文、对话、语法和练习),心中有数,且重点、难点突出。经过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五会”手段的大量、反复、形式多样的操练,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记住了,且初步会应用了一定的语言教材,这就基本说明了该课备课是认真,有效的,因为,这种结果是课前教师花比上课时间多一倍、两倍甚至三、四倍的时间的精心准备方可取得的。反之:(1)讲多练少,或越俎代庖(学生不认识、读不出,只好由教师代读、译,回答)大半课堂时间用在只是讲懂上,而忽略用大量的学生操练让学生去记住、会用你讲的知识上,这不仅仅是教法问题,同时也仅映了备课不充分,缺乏大量操练的材料。(2)操练形式极为单一,领读、学生读、回答问题,在完成课本练习就算完成任务。有的甚至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而引起学生不满,“老师只领读一遍了事,很多词、句子我们还不会读。”要多练,不仅要准备大量语言材料,还需多种操练方式,否则单调,枯燥,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些都极需课前花精力去准备、去设计。(3)有的教师在讲解中爱“跑题”,东拉西扯一会儿为讲解一词牵扯过远,一会儿为整顿课堂秩序(这是应该的)多方联系,说一些可说,可不说的话(细致思想工作课后做就好)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有个别的甚至津津有味的描述个人国外见闻,国内奇遇,完全把外语课是工具课,技能课,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置之脑后。这一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是迎合了一些厌学学生的心理,教师得到的反应是“老师知识面广,我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你问他:“课本上单词、句子、对话等你学会了吗?”回答只是淡然一笑。(4)有的教师在讲解后简单提问了事,不去带领学生去反复操练,而是“下面你们自己读,自己看,自己……”但凡这一命令一下,教室内讲话之声骤起,干其他事情者比比皆是。少有班级,少有几个学生在按教师要求去读、写、说、译,实际上处于“放羊”状态。(5)课间虽有,但不少只起到节省教师板书时间,并未发挥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趣味、帮助加深课程记忆的特点。难怪学生反映“老师课件只有文字,缺少图像,引不起兴趣”甚至还有不同教师,不同班级,只是列举单词,例句,且内容格式相同。这可能是案的翻版。凡此种种的说明,备课远达不到要求。

3 外语课备课的特点

外语课课堂教学是由教师讲解与学生操练两部分构成,因此备课内容也是以这两个部分为基础,以上两部分为标杆。虽然讲与练并不能截然分开,讲中有练,练中有讲,但是外语课的课堂操练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外语课是工具课,技能课的性质决定的。讲是前提,不讲清楚,学生不懂,更谈不上会,会用。单讲是为会用服务的,他并非目的所在。如何达到会的目的?只有一个捷径、唯一的途径一练、多练。多练是从讲到会的桥梁,是学生从懂到掌握,到形成语言技能这一完整外语教学过程的关键。多练要有足够练的时间,要有足够练的语言材料。时间从哪里去找?只有在备课中备足为学生多练的语言材料,多练才可能出现。要备足适合于学生水平、已有知识范围、语言的实用性、规范性、符合重点、难点等,都需要在备课中花不少精力才能完成。草草了事,就课论课,简单灵机一动出来的东西绝非可取。

备练自然而然地成为备课的中心环节。有的人用较为极端的话说“外语课备课就是备练。”也并非无稽之谈。只是有意强调备课练在外语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已。

备练是为课堂多练做准备、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1)在内容上要考虑学生实际(只是、技能水平、已经学过的语言材料)课本实际材料的使用。它应该是常用的而不是生僻的,有代表性而不偶尔出现的;(2)在数量上要为课堂进行反复操练准备充足的例词、例句。代换词、词组、句子。一般要求练一备二、备三,甚至备四。英国麦克米论之《English 900》英语900句)均为1∶4(即一个词、词组、句型、均有四个代换体供学生操练);(3)在形式上更要灵活运用听、说、读、写、译五种练习形式,把文学知识,材料转变为语言能力。学生个人、全体集体、师生互动、小组操练,课间穿插都要预先设计好,以使学生更有效、不枯燥地进行操练,从而掌握所授语言材料。

另外,抓好备练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是不能过多地依赖课本的现成练习材料。“课本上那么多练习都做不完,还要准备干什么”。这是一个盲点,殊不知,目前出版的教材很多粗制滥造,它不是考虑到有利于并适合学生通过练习去掌握一课中的语言材料,并将这些材料通过反复操练转化为语言技能,而考虑的是篇幅大、花样多、多出书、快出书,为此带来职称评定、工资级别的优势。即使是质量较好的教材、也还有一个是否适合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的问题。因此,除课本练习外,还必须在备课中精心编选适合于本班学生实际的,适合本科所受的语言材料的各种练习。按要求,编写练习时,有关词汇、语法、结构的重复率是首先考虑的,特别的本课中的重点、难点语言现象首当其冲、温故知新、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等都要在练习中有所体现。

4 结语

总之,上述所涉及的只是外语课备课常见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按照前面多提到的英语语言教学专家 Jeremy 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中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时还必须回答七个《What if......》(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①如果班级学生水平不齐怎么办?②如果班级太大怎么办?③如果学生老是爱用自己本民族语言该怎么办?④如果学生不合作该怎么办?⑤如果学生不在张口怎么办?⑥如果学生听不懂录音怎么办?⑦如果小组内有个别学生在其他学生之前已经完成老师所给的任务怎么办?Jeremy Harmer用另外一整章去回答这7个《What if》,该文因篇幅有限、这里不一一回答这些问题,但由此看出外语课备课,设计是何等复杂,任重道远,决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 钱笑毅.集体备课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J].安徽:科教文汇,2008(12).

[2] 杨艳.上好外语课关键在备课[J].黑龙江:北方经贸,2001(12).

[3] 孙曼丽.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位”[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