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启真湖畔的遐思

时间:2022-06-21 03:18:35

浙江大学:启真湖畔的遐思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回荡。每一个浙大人在刚入校门的那一刻,都会被问到这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没有标准答案,但当你真正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对于大学和人生也就真正的参悟了。

那一年,我坚定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上了浙江大学。一位学长告诉我:“在美丽的启真湖畔有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当我带着无尽的向往真正来到启真湖畔时,却遍寻不获。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时的迷茫与失落,也不会忘记是怎样气急败坏地拨通学长的电话,但更让我铭记终生的是电话那头的回答。“启真湖畔确实有一群美丽的白天鹅,每年飞来一群,又飞走一群,他们的一切思想和尖锐的性格都被柔和的湖面所包容。只要你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你就能惊讶地领略到湖面的宽广、天空的博大。”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将心贴近湖面,感受其一世苍茫。

从1897年建立求是书院开始,求是学子便经历了一段血泪交织的革命史。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里,求是书院成为了众多热血青年的精神依托。抗日战争期间,竺可桢老校长带着众多求是学子西迁,从杭城始,直至1940年初迁到贵州的遵义、湄潭。七年湄潭办学,浙大不仅硕果累累,培养出了以谈家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等为代表的学界巨子,更被誉为“东方剑桥”。这些西迁的岁月,浙大以铮铮傲骨矗立在西部大地上,如火一般照亮了整个中华。

在学校,我也听年长一些的教授讲过四校合并的事。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成功合并。“那段时间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来自四所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知识构架上差别都非常大。同样的知识点,教给不同的学生,我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然而,在这个过程,我也发现,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使得老师和同学的成长都变得非常迅速。”在我想来,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走进浙大,你一定会听到一个响亮的名字――郑强。这位曾被浙大学生连续多年推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位担任浙大党委副书记的和蔼的教授,这位与同学们走得最近,为同学们发出自己声音的老师,这位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神采奕奕的演讲家,吸引着无数的学子。来浙大,不能不听郑强的讲座,满满当当的小剧场,一场演讲,一百余次的鼓掌,各种情感的堆叠,交织、融化在喝彩声中。他,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包容他们的各种个性,为了他们的成长鞠躬尽瘁。他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老师,他的笔杆在面对权利主义、腐败政策时绝不亚于鲁迅先生。

一个包容的大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情怀?在学习上,我们可以听到各门类的课程,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和100多家社团共舞,和自己的兴趣作伴,收获青春的快乐;在科研上,我们可以和教授切磋琢磨,可以在试剂瓶里找寻新的天地;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和外国友人亲切交谈,交融中西文化;在闲暇时光,我们可以一起游走,在老和山顶,登高临高览胜。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在紫金港校区,你会惊讶地发现浙大是没有大门的,石头上金光熠熠的“浙江大学”和竺老的两个问题,伴随着来来往往的如织人流,这就是浙大的情怀。正如校歌所唱:“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这样的一所大学,让我在启真湖畔,体会到白天鹅游走的欢乐,体会到绿树碧波,慢慢悟出竺老两个问题的真谛。

上一篇:复旦大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下一篇:边走边爱,是成长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