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爱,是成长的风景

时间:2022-10-11 10:18:01

边走边爱,是成长的风景

劲锐人物:刘志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本科生。专业大实习期间,他进入了《南方周末》实习。从2010年4月10日到5月10日,他作为报社的特派实习生,“潜入”全球最大代工企业深圳富士康,亲历了28天普通底层工人的生活,深入细致调查厂区内连续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真相,对以富士康工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与研究。最终的专题报道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并获“《南方周末》总编辑特别奖”、“南都新闻奖学金”。2010年,他以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劲锐标志:干一行爱一行,“对于不能避免的,乐于接受”;踏实稳重,谦逊低调;相信为自己的热爱与追求而不懈奋斗的人,是永远青春的。

曾有一段时间,如果你问我将来想做什么,一定会难倒我。

被定位为“可以冲一冲清华北大”的我,高考考出了个人“史上最差”的成绩和排名,于是选专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像我这类人,有个段子形容得好:“说相声的人里书写得最好,写书的人里澡搓得最好,搓澡的人里相声说得最好”。各方面都不错,说得好听是全面,但并不知道真正爱好什么,一旦面临人生的分岔口,就会很尴尬。由于理综考出了最低分,自己也不愿投入到理工科的“怀抱”,于是摆在一个理科生面前的选择实际上已经非常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我在“第一专业”一栏填上“经济学”,第二专业选择新闻传播学类。理由并不复杂,经济学是热门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和待遇不错;至于选择新闻,虽然我不是真的有多喜欢新闻行业,但做新闻可以接触到世间百态,对于永远喜好新鲜、不愿囿于一室之内的我来说,绝对有吸引力。

最终,我那不够高的分数让我难以挤进热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于是被第二专业录取,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不曾想,新闻还真成了我今日的热爱。

边走边爱,情定新闻

很难说清从什么时刻开始,我真正喜欢上新闻这一行的。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任何事情,只有真正去做了才知道究竟。如果连前面的风景都没去看,又怎么知道将爱上哪一段旅程?

记得在高中英语课上,我曾支支吾吾说过一次“Maybe I want to be a writer”,可是我一点也不清楚作家的素材从何而来,如果得像每周写两篇日记时那样搜刮材料,那可太痛苦了。上大学后,我发现,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材料,我可以用眼睛与笔记下细节,串成有意思的故事,写出有意义的专题;采访时,我可以运用在辩论队练就的分析与应变能力,准确找寻需要的信息;而这最后的成品,就是新闻。新闻,可以帮助很多人,推动许多事。小到可以让一个得了怪病、不愿吃饭的小男孩得到更多好心人的帮助,大到讨论一所大学旁能否建高架桥,更大至一个未被投以足够关注的青年群体在一起新闻事件之后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成为他们的境地被改变的动力牵引。成就感就蕴含在这无数的细节或主体中,而这种源源不断的成就感,大约就是某种职业专业主义的来源吧。

为了提升作为一名记者的判断力,我辅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课程。有时我不得不在一个小时之内横跨两个校区,只为了上一门选修课或观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这个时候的努力和付出,已经不同于中学的迷糊与懵懂,而是有目的地把自己当成一名准记者来训练。这样的累,甘之如饴。慢慢地,我发现我可以在这个专业上做得很好。

当我在实习时,有幸接触到了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一群人,更坚定了要在职业生涯中的前几年投身媒体,做一线记者以打磨自己的想法。

28天,“潜伏”富士康

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大楼。这栋老旧高楼里有一份报纸――《南方周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在这里,读懂中国”,她有所坚持。

就在我在《南方周末》的实习期间,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连续出现六起员工坠楼事件及一系列非正常死亡事件。编辑部决定派遣记者,以打工者的身份亲历富士康,还原真相。出于年龄上的考量,我有幸成为最终人选。而这个行业真正吸引我的特质,也出现在这次的采访之中。

在庞大的工厂里,我和工人们同吃同住,除了完成日常的搬运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观察和记录。刚开始,我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急于对每种现象每个细节下结论,试图把员工们的生活状态往压力过大、没有自由、管理制度有问题等方向上靠,那段时间甚至只要从员工嘴里说出“压力”两个字,都能让我变得兴奋,会立即记录下来。

后来,我和编辑部的杨老师碰头。杨老师告诉我,这篇报道应该由一环一环的故事与细节最终导出自杀的结果,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逻辑关系,那么这篇调查就是失败的。我的作用只是忠实地做好一台摄像机与一台文字输出机,“有色眼镜”必须摘下。

调整之后,我忠实地记录工友们的点点滴滴: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与人打交道,怎么休闲,怎么走路,怎么凑热闹,甚至具体到空气的湿度、床褥的质感、仓库的味道、说话的腔调等等。一切能感受得到的事物我都尽量不放过,以此真实、全面地还原出厂区内的生活状况。每天夜里,我将观察到的资料用手机短信发送出去,每日千余字,28天下来,35000余字的手机短信成为了专题的“原材料”。

那段日子的最煎熬之处在于,一名记者进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采访,需要长时间地忘掉自己的原本身份,试着去体会、学会被采访者的习惯、语言、喜怒哀乐。周围的人从同学变成工友,一个月内我都不能使用自己原本的“语言体系”与许多行为习惯,以至于一走出富士康,我已如释重负。

这段经历具有刺激的召唤感与挑战性,同时又需要我用最细致的观察与最老到的笔触去完成,这种刺激与冷静的结合,令人沉浸其中。当然,假如我没有“干一行爱一行”,没有之前的积累,也不可能有机会体味到新闻背后的魅力。

不如做一个农夫

理想从来不是仅靠冥想就能蹦出来的,如果不去经历,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还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那就静心读书,并在一条你认为正确的路上走下去,多看一点风景,多听一些教诲,多做一些思考,直到你找到你愿为之努力的理想。

“对于不能避免的,要乐于接受”,这是我的班主任让我深刻铭记的一句话。明年今日,无论在考场上发挥得理想与否,无论一年后你有没有被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录取,只要努力,你终会找到自己的坐标,并且愈发有力起来。

把自己当成一个农夫吧。一亩三分地,辛勤工作,时而除虫,时而除草,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是绿色的杀虫剂,让田地健健康康。时而天阴雨湿,时而风暴肆虐,田地因我们的劳动而从未失却光泽。就做这样一个执著的农夫,“带月荷锄归”是一种坚定的释然,因为坚信有值得为之付出的钟爱之物。

上一篇:浙江大学:启真湖畔的遐思 下一篇:高三你需要知道的18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