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走“简化”之路

时间:2022-06-21 01:43:30

语文教学要走“简化”之路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有些语文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课堂教学一味追求新潮,追求前卫,导致教学形式过于花哨。太多的条分缕析,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太多的高耗低效的拓展延伸,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大大减损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效果,使语文课堂日益“肥胖”起来,并有越来越“臃肿”之势。如不及时“减肥”,长此以往,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因此,语文课必须及时“减肥”,必须制定强有力的“瘦身计划”,语文教学必须走“简化”之路。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目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式主义的三维目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简单地理解为“三项”或三个部分,从而出现了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2)空虚化的教学目标。有些老师一节课设置了十几个目标,目标太多必然导致无目标;有的目标设置过高,难以实现,最应该明确的“双基”目标反而变得缺失或含糊。(3)缺乏层进的教学目标。有些老师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没有把目标有机整合起来,而是简单叠加。

教学目标要简明中的“简明”是指“简单、明白、适当”。“简单”是指教学目标的难度不高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白”是指教学目标师生都能很好地领会;“适当”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

简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明确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以此为宗旨,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堂课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师不需要每一节课都循规蹈矩地把三维目标全部完成,可抓住其中的一个重点,做足文章。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越明确、越集中,教师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明确这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好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中。有些教师担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就无法体现新课改精神,这是肤浅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语文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挖掘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怎样做到教学内容简约呢?笔者认为:

第一、教学内容要整合。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共选编了四篇课文,以“探险”为单元方向。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诠释了英雄的含义。四篇课文的体裁分别是传记《伟大的悲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总阅读量大约为17280字。由于四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及故事的可读性,学生自主阅读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并不存在障碍,所以教科书的编者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若采用常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完成四篇课文的教学至少需要16课时,用时竟达四周。如果对这四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单元的教学标题为“真正的英雄”。四课整合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建构一个“教读导读写读自读”的单元教学课堂模式:《登上地球之巅》重点在于“导读”,教学时引导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使用跳读法;《真正的英雄》重点在于“写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仿写排比段落;《荒岛余生》重点在于“课外自读”,老师强调学生在课下阅读《荒岛余生》时,尽量使用跳读法。

第二、教学内容要设计。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以《曹刿论战》为例,传统的教学,大都是:让学生读读、译译,再分析人物形象的框架。有一位老师这样精心设计主问题:“你认为鲁庄公鄙吗?仔细阅读课文,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句子。“我认为鲁庄公鄙,因为他没有作战经验,急躁冒进。在‘齐师伐我’时就‘公将战’;在长勺开战时就‘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我不赞成,其实鲁庄公勇敢不怯懦。你看,当‘齐师伐我’时,他马上准备应战,而不是束手无策。”……在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们深入阅读并理解了课文,哪里还需要教师出马去分析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形象呢?

第三、教学内容要合适。课堂上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教师自己理解得深、准备得精彩,就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灌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自己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这种课堂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并不喜欢,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要把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大胆地放弃,让教学效果因内容集中而高效。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

在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有这样六个顺序固定不变的教学环节: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在意环节的完整性,却消磨了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简洁的教学环节应该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明显。要想教学环节简化,需要在教材处理上下功夫。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内涵,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巧妙运用教材,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一节语文课,我们没必要追求完整,但要追求有新意;没必要追求大容量,但要追求有收获;没必要追求听、说、读、写都兼顾,但要追求能力有提高;没必要追求大而多,但要追求新而深;没必要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但要追求教学氛围的宽松、舒畅。别人做四件事,你做两件事,你的教学环节就简化了。你就会做得比别人从容而深刻。

语文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应用课,不需要花枝招展、繁花锦簇,不需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而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读”和“悟”的自然状态,即让学生多亲近文本,多读、多思、多悟。若如此,教学环节很自然地会简化。语文教学搞得过于繁琐,只能望而生厌;过于花哨,只能流于浮华;过于喧闹,只能失之肤浅。

新颖独特的切入点,既可以简化教学环节,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合理的文本切入,既是一种教学设计的艺术,同时也是要教给学生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效的阅读方法。有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在上《沁园春・雪》一课时,整堂课都是围绕“读”大做文章:以“读”解意,以“读”悟道,以“读”激情,以“读”明志。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也是删繁就简,朴实无华,就是“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而已。老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高效,这样的教学环节就是“简化”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手段要简便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当我们在课堂上享受多媒体教学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恩惠时,许多语文老师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由于我们对现代媒体的滥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了,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弱了,教学的效果也越来越不尽人意了。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手段“臃肿”,主要表现为:(1)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语文课变成了“读图课”和“电视欣赏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和应对。(2)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内容固定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程序固定化,也使学生的学习固定化,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3)走马观花的屏幕阅读只能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浅阅读、浅思考,对语言中细微的传情达意无法真正领悟,语文课堂少了灵性,少了诗意。(4)课堂讲热闹,用华而不实的活动挤占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吟诵、研读、揣摩和感悟。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讨论一番,很热闹。其实,真正进入角色的只有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观众”和“看客”。语文教学手段的过分时尚化,教学方式的过度表演化,语文课堂也就“肥胖”了起来。

其实,语文教学手段多了,对语文学习来说未必是好事。语文课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应该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语文课应该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读,潜心体会、吟咏、感悟。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老师相机指点、引导,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简单语文教学中进行扎实的训练,在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切实做到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

一些经典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好课不是靠教学手段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的。学习语文不是去左分析、右分析,关键是要多读、多背、多写。抛开这一点,无异于舍本逐末。

五、教学用语要简洁

语文的教学用语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推进教学进程的组织语言,包括课文的导入,对学生的提问,启发等;二是教师对文本内容本身给学生做出的解读、欣赏、评价语言。每节课的成败与否,课堂用语是关键。只有设计好每一句课堂用语,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

过多的口头语会使教学用语无法简洁。口头语是在讲话时经常不自觉地说出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它可能只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或是成为语音停顿和思考下一句的过渡。口头语一般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现于句子开头的,如:“那么”、“这个这个……”、“啊……”、“嗯……”、“就是……”等等;另一种是出现在句末的口头语,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等。口头语使句子变成一种相似的模式,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感到滑稽,偷偷模仿取笑。究其原因,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讲课时边想边说,停顿太多,口里常冒出一些可有可无、繁复嗦或不断重复的言语。教师课前若充分备课,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教学策略运筹帷幄,课上才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避免口头禅的出现。

课堂上老师的过分强调,会使教学用语难以简洁。每当布置作业的时候,许多老师都习惯这么说:“今天的作业是课后练习题1到5,下节课老师要一一检查,大家要好好完成,没有完成的同学,下一节课不能来上课”。教师用一些强制性或威胁性的语言来辅助,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与习惯表示了极大的不信任。这样的教学用语既不简洁,效果也适得其反。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这里应当精雕细刻地去塑造儿童心灵的每一个最微小的部位,使他们心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溢热爱人的激情。”教师多姿多彩、恰如其分的教学语言是触抚、涤荡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我们的教学用语也许无法字字珠玑,但是当我们面对课堂时,面对孩子们星星般闪亮的目光时,我们能不能用心来改造我们的课堂用语?

六、作业布置要简练

目前,中学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作业内容单调,完成作业方式单一。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利用其他方法完成作业的习惯。(2)作业要求的统一,评价标准的刻板。布置的作业要求全体学生毫无选择的完成,如此一刀切的作业往往会使有的学生“吃不了”,视其为课业负担,丧失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吃不饱”,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中学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机械重复、单调乏味、束缚学生手脚和头脑的作业,结果就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作业。在新课改扎实有效推进的今日,语文作业必须创新并简练:

1.个性化作业。作业设计要针对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给其充分的选择自由和空间,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展示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感受到了做作业的兴趣,产生了成功的愉悦。

2.差异化作业。面对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语文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做到有弹性、有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避免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消损。不同难度、不同量的作业,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合作化作业。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随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推进,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合作是必须的,合作式作业也成为语文作业的必然。

4.生活化作业。语文作业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老师语文教学和学生社会生活的纽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利用一些有价值的生活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作业中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比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前,要求学生观看晚会,再写一篇观后感。

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创新思维型的作业,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了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了他们一点困难,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就是他们主动而又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作业也就简练起来了。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临海中学]

上一篇:广告服务商如何协调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 下一篇:“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