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案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20 11:29:28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 案例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注重教学的独立性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把案例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教学中要把握好参与与引导的关系,并注意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国际贸易实务 案例教学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我国教育领域与提高教育层次的有效途径。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提出了“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山东工商学院把做大做好中外合作办学作为“特色兴校”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与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韩国大邱大学和昌原大学等高校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基于以在校本科生为主要目标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将人才培养放在国际坐标系中思考定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

我国加入WTO已七年,入世后对高等财经类院校的国际经贸、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这类既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际商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引进了外方的相关课程资源加以整合、改进和扩充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本项目特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主动适应形势,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实力。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的国际经贸、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使学生能够适应入世后对经管类高级人才的需要,我们改变原来传统的以课堂讲解为主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指导方针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的意义

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问题解决中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即问题式学习。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针对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或任务,或者让学生确定问题,将所要学习的概念、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之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会发现有关的知识,发展相应的技能。

案例教学在西方大学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注重教学的独立性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被视为解决理论与实务间落差的利器。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工具,由真实案例所提供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希望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此种方式较口述或文字叙述更能传达真实问题情境,提供学生更接近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1]案例教学法除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也着重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搜集、分析、整理资料,乃至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历程。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而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者,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而且也影响教师的教学,促使教师思考学习者的学习、课程的架构与组织、案例探究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学科统整等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教学内容涉及外贸业务中的货物、船舶、外汇、单证等多种对象,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操作难度大、价格变化等特点。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金融、保险、运输、海关、法律、外语等各方面的知识,并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市场调研、业务联系和谈判、外贸函电的写作、单据的制作和审核等多种业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获得的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标准答案,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周密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合作能力。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挑战权威(包括挑战书本和教师),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与应注意的问题

在组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四个重要步骤(详见表1的归纳总结)和三点注意事项。

(一)课前精心准备合适的教材与案例

为使学生出国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中尽量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应用英文原版资料,教材中每一章节中都附有各类案例,以克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的显著差异。对于英语基础较扎实的国际经贸专业学生,我们应用国外原版教材;对于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我们考虑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教材对照使用,教师增加英文大纲、摘要、国外相关的辅助资料等。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案例教学中,在选择案例时,我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案例篇幅适中,受授课时数和课堂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宜选择篇幅过长、环节过多、信息超量的案例。二是注重案例的更新和时效性。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一些案例和法律法规随业务实践不断修订,教师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近期的、近距离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拉近案例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距离。三是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选用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背景要真实、典型、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兴趣。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把握好参与与引导的关系

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与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每次案例教学前,教师都要做到熟悉案例,精心备课,对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案例教学耗时较长,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保证课堂上有足够时间开展案例讨论,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案例分析前,教师要把选择和分析该案例的主要意图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必要的理论准备,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对理论问题的把握。教师应能了解学生的背景与学习状况,在进行教学时能对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引导。

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组织讨论,每组选好自己的代表发言,但各组全体成员都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要把自己视为案例所涉企业的管理者或外贸专业人员,每位学生都可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并与小组其他成员协调意见,必要时可作补充发言。讨论中,教师全程旁听,可观察各组的讨论进展情况,要善于当“教练”,适当时候深入各组给予指导,适时诱导学生,或发问,或提示,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引起争论,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气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发言,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墨守成规。教师在课堂案例分析时应保持中立的心态,接纳与包容学习者的反应,要善于处理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冷场、偏题、过激等各种情况,对明显偏离主题的意见注意疏导,尽量避免过多纠缠。教师的课堂引导主要是把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要有能力引导和控制局面,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上,对趋于一致的意见及时进行归纳综合,对高质量的分析要充分肯定。[2]例如在讲授“国际贸易术语”这一章涉及到“CIF是典型的象征货”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个案例:买卖双方签订的是CIF条款,但卖方觉得风平浪静没有办理保险,货也安全到港,但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买方以提交单据中无保险单拒绝付款。问:买方要求是否合理?怎么处理?教师课前可让学生预习CIF术语的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后案例,并进行课前个人思考分析。课堂讲授时,教师可将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代表买方、卖方和保险公司;各组先自行组织讨论,各组讨论结束后分别派代表发表见解,各小组成员若感觉小组代表发言还不够全面,也有补充发言的机会。讨论结束之时,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让学生形成课后书面作业。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注意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为避免学生不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活动,仅靠教师的鼓励或引导是不够的,教师可将每个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时的表现与课程考核成绩挂钩,包括课堂出勤,参与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发言准备是否充分,发言水准如何来给予成绩。对于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案例书面分析,教师可严格计分,给出优、良、中等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之内涵[J].江苏高教,2007,(5):128-129.

[2]肖武岭.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3-85.

上一篇:略论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双边互动模式” 下一篇: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