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间:2022-06-20 10:52:28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

1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

2 问仁: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

3 大宾:指诸公侯贵族。

4 使民:役使民力。

5 大祭:指稀(音di,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奠)、袷(音xia,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奠。

6 己:指自己。

7 欲:想做的事。

8 勿:不要。

9 施:强加。

10 在邦: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

11 在家: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12 无怨:没有怨恨。

13 不敏:不够聪明。

14 事:从事,照着去做。

15 斯:此。

译文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恭敬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干别人;做到在诸侯的领属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章旨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告诉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恭敬严肃认真,这讲的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有恭敬之心,便会行不违仁。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讲的是恕,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能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便会心存慈善,日近于仁。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一步步向仁向善向德成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为人处世遵奉的信条。

析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孔子不止一次谈起过。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讲的这个“恕”道是一种人生哲学,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有深意,是养成良好人格所必经的途径。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你自己所不愿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过分地要求别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理解和原谅他人的缺点。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能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善解人意的俗语。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最好先去那样对待别人。其实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

感悟

在中国历史中有不少推己及人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治水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那么多的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百姓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我来治水,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不仅会淹掉邻国,还会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才能传为千古佳话。

在中国历史上,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箴言的还有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住在低矮而潮湿的皇宫里,大臣们都劝告他将宫殿改建一下,以便住得更舒服一些。唐太宗摇着头说道:“朕富有四海,处理事情郁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观赏池台,老百姓都不希望朕这么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惫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唐太宗的所作所为,无一不让臣民们钦佩。全国上下各级官吏乃至王宫贵族都不敢胡作非为、盘剥人民,民风俭朴。据史书记载,贞观之年,社会繁荣稳定到这个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事时,首先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这么做,因为别人肯定也不会愿意的。简单地说,孔子所奉行的“宽恕之道”也就是心怀他人。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和自己一样希望有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想要生活得幸福,就不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损害到他人的幸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剥夺他人取得幸福的权利。

通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切实的一条路,就是“恕”。有人用拆字法解释“恕”,“恕”就是“如心”,就是别人所喜欢所向往的像我自己心所喜欢所向往的一样;我心里不想要的,别人一定也不愿意有。所以要像考虑自己一样来考虑别人,以自己所想想别人所想。人能像考虑自己、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人与人的关系就融洽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起的。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问题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优异出众的学生,为什么孔子还单单把一个“恕”字和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送给他?

上一篇:《礼器碑》技法讲座碑帖临摹简述及《礼器碑》... 下一篇: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用笔千古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