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思考

时间:2022-06-20 10:51:33

对高职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思考

摘 要: 面对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根据实地调查,本文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从教师和学校两个角度对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汉语教学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现状 培养对策

随着国家对新疆的支持和投入逐年加大,少数民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多,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除了要求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会话交流,有些岗位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水平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结合生源实际,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一直是新疆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

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差”①。这一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证实,根据我们对所在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结合师生访谈和日常观察,我们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整体上汉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动机不强烈,学习较为被动,汉语应用能力不足。本次调查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45份。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汉字书写能力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语用水平不高,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较高水平的人际沟通和语言应用的能力相当有限。比如,在班级辩论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中能够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助学贷款、申请书、求职应聘,甚至是请假条、留言条、报名表等应用中,汉字书写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随处可见。这些都表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当前高职教育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外时间主动使用汉语与人交流的较少,只有7.69%的学生表示会经常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这在调查中86.21%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汉语写日记、做笔记”、仅有8.46%的学生表示“会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得到印证。汉字书写不规范不美观;与人沟通存在语言障碍,用词用语结构简单、连贯性弱,语用不当等问题比较普遍,这些不足无疑与日常学习中缺少运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的经验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除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农林、畜牧、纺织、电子、财会等领域人才需求之外,高职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考上村官、参与“三支一扶”②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多。这些基层岗位对汉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普通的行政公文的书写到面向基层群众的政策宣传、文化教育等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是很难胜任工作岗位的。一方面,目前的教学存在不足,仍未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套路,以知识的单向传递为主,考核评价多以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再现进行,而缺乏对实际能力的考察和检验,考核评价的方式单一、实用性和应用型的内容不足,学习与需求脱节,用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师资缺乏、办学经费紧张,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强化只能保证预科阶段(一学年,每周20-22学时),且大班授课(50人左右),无法保证教学效果,预科后的汉语教学以专业汉语为主,基础性、综合性的汉语教学不能很好地延续。而“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掌握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仅凭一年的学习很难达到学习目标。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年预科后在专业学习中必然会遇到更大困难和不适应。面对社会需求和生源现状的突出矛盾,高职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汉语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以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为依据,结合实践中的一些有益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改进当前高职汉语教学工作有所裨益。首先,在教师教学方面。

(一)实行分层教学和评价

教师要在深刻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节奏。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层次的训练任务,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力争每个人在每节课都有所得。在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中要结合日常学习和训练的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步树立起汉语学习的信心,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取得更大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夯实汉语基础、发展语言能力。

(二)采用小组学习

实践证明,相对于被动接受,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巩固率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组学习法的运用,打破原有班组的局限,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沟通协商,共同完成课堂和课后学习任务。比如,在应用文教学单元中,我们将学生分成每组6-7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昨天中午古丽在学生食堂丢了一个书包,里面有她刚刚写的论文和身份证,现在她又着急又伤心,你们小组来帮帮她,替她写一个寻物启事。要求内部角色分工如下:

任务一:分析写作要求

任务二:分析任务讨论分工

任务三:口述写作内容

任务四:书写写作内容

任务五:检查格式和语句

任务六:成果展示

任务七: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

为了督促学生有效参与,我们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力度,根据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从学生评教和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小组学习和自评互评激发了学习热情,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感觉收获很大。

上一篇:从情入手,以情感人 下一篇:输尿管残端癌治疗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