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化数学 促学生能力发展

时间:2022-06-20 07:19:14

学生活化数学 促学生能力发展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我切身感到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所喜欢;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孩子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在使用教材时,我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发挥实验教材的作用,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堂模式逐步形成。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给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我们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境――老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我做开汽车动作,后面(也就是汽车上)有4个学生。汽车启动,我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到站点后停车,又上来了3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我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2个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5个)。这时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通过设计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算理,既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又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教学时,我不仅重视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教学“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3个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1个学生,教室后面站2个学生,前后的同学相向而行,当3个学生走到一起时停下来,这样反复走动了3-4次,让学生观察此情境,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个同学和2个同学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如教学“分类”时,我先出示一幅孩子们所熟悉的儿童房间图(凌乱不堪的),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看完图后,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蓝猫的房间太乱了,我现在特别想帮蓝猫整理整理房间!” 这样,让孩子们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自发要求用“分类整理”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无需多言,孩子们已经自己有了很强的数学意识了。

3.在生活中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如教学完“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安排了“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那里有这些数”的活动,孩子们说到了很多:钟表上、电视遥控器上、温度计上、微波炉上、课本上、车牌等等。这样,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课外学数学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1.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看计数器写数时,学生对“20”的“0”是否要写有争议,一部分学生认为:计数器的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个位上不要写。这时,我并不急于否定,而是让他们在各自的小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在纸上写一写,然后单独拿着写在纸上的数请大家认一认,这时,班上响起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许多孩子叫了起来:“啊?怎么变成2了!”在笑声中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正确的写法。紧接着,我又在计数器上拨了一个“5”让孩子们写一写,班上又有了争议声,一部分孩子认为要写成“05”,可是,这时,有几个孩子叫了起来:“这个0不写可以,因为不写0,它还是5,没变!”没有老师严厉的说教,有的只是孩子们深深的自我感悟。

2.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于是,教师们总当心放出去了收不回来。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玩中求学,乐中求知。如教学“分类”时,我设计了一个当小小超市员工,整理超市货架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刚开始把货物的图片拿出来时班上“乱”成了一团,可这并不是孩子们随意打闹的乱,他们个个涨红着小脸,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大声的商量怎样分类摆一摆,几双小手拿着图片在货架上摆来摆去,直到小组全体同意此种分类摆放的方法才罢休,听到班级里此起彼伏的响起“耶”的欢呼声,试问:这样的“乱”又有何妨?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实际运用研究 下一篇:研究探讨女生厌烦体育课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