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视角下“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时间:2022-06-20 03:39:05

【前言】语文视角下“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生态化”教学理念 “生态”指生物体在其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下的适应生存延续的状态。目前人们所公认的“生态学”这一术语是Haeckel在1866年首次提出的,其定位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有机体指人类以外的动植物个体、...

语文视角下“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摘要: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文化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依托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建设。从“生态化”的“和谐发展”视角审视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建立以民族精神为主的教学内容,强调知行统一的教育实践,加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立相关教育制度等方面构建“生态化”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将给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带来观念性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传统教育 生态化 教学理念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完整整体。[1]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高校四大任务之一,为此,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明确指出创新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中传统文化日渐遇冷,大多数学生除对《静夜思》《离骚》《出师表》等课文熟知之外,其余的几乎都“还”给了老师。究其原因,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困惑,同时还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薄、“传统文化实践”不足等问题。[2]如何定位大学传统文化的功能?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如何保证传统文化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些问题将决定当前大学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中教师“讲什么”和“怎样讲”,即大学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化”教学理念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生态化”教学理念及其启示

(一)“生态化”教学理念

“生态”指生物体在其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下的适应生存延续的状态。目前人们所公认的“生态学”这一术语是Haeckel在1866年首次提出的,其定位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有机体指人类以外的动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此时“生态”是生物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Tensely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和Sukachev于1945年提出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把生态学推向系统研究的高度,“生态”一词融入“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系统”的含义。[3]

“生态”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发展”。一个顶级群落的生态系统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包括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实现和谐共生、循环再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生态型或生活型进化以适应环境,获得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和谐发展”包括人和自然界的总体和谐。生态化是将“生态”的“和谐发展”本质特征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教育生态,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的环境系统。[4]“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教育指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教育生态子系统。

(二)“生态化”教学理念对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定位应体现大学的特质,具体把握几个区别:第一,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学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感受力”;初中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认同度”;高中是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与“精神内涵”。第二,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教育。大学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一、二年级非中文专业学生,因此不能变成中文专业的压缩本,而应侧重阅读和鉴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使命感。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定位关系到教育理念问题,也将决定教育的模式。引入“生态化”教育理念正是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生态化”教学理念也会赋予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新的生命力。

二、“生态化”大学传统教育构建原则

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传统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传统教育“生态化”教学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和谐发展”的培养理念

坚持“和谐发展”是“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和谐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会他们从社会生活中学习成长发展的路径。如讲解《临江仙・夜归临皋》,此作品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时所作,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诗句中可以体现作者“人与内心”的和谐。

(二)“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

“包容”是“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包容的教学环境包括: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如讲解《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诗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矛盾论”的思想。

(三)“互动协作”的教学方法

“互动协作”是“生态化”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如讲解《楚辞・渔父》,怎么去认识“屈原自沉汨罗江”的事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想,顺势引导学生对屈原这一选择的看法。

三、“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教育路径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树人”。怎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达到“树人”的目的?“生态化”理念融入大学传统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方向之一。需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内容:突出民族精神

人与人的和谐思想自古有之。“诚信、仁义、忠孝、感恩”等民族精神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目前大学中存在的学生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说明当前“诚信”的缺失。“信”在传统道德中列为“五常”之一。大学要注重“和谐”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做事的习惯,增强学生“修身”的意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升华。因此大学还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团结、勤劳、自强的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实践:强调知行统一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在“知行”中实现“和谐发展”。朱熹说:“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服务社会是高校四大任务之一,大学应将“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开展,纳入教学培养方案并给予专项经费,积极拓展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大学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孤儿院、养老院等场所开展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由学校或学生会组织实践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践行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知识、创新认知。

(三)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

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师生互动的“和谐”,引申到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一些战争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借此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老师依据学生的思考,逐步将教学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的观点的理解,同时引入《论语》中儒家的“仁”的思想。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又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普遍联系的观点。如讨论《春之声》中“蒙太奇”手法的作用、《致橡树》中“木棉树叹息”的深层含义、《陌上桑》中“罗敷”定性等问题,能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内心的普遍联系、和谐进步的含义。

(四)校园环境:创造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应体现文化氛围,创造性地实现以学生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学校建筑为载体的文化创新。首先,把传统文化的“和”渗透到校园景观的塑造、校园小路的打造、校园小品的创新,体现在建筑物的外观设计上,如最大化利用太阳光照明,合理利用学校水循环等。其次,利用网络、微信、微博、校报等传媒,广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并占领网络阵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最后,大学应开展和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目的的活动。比如讲座、主题征文、专题演讲、集中讨论、辩论赛、文化沙龙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给师生提供实践机会。

(五)教育制度:加强建设

制度建设体现“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领导责任制度”及“教学计划和方案”等不同层次的正规化体系,能确保“生态化”教学理念的执行。党政领导、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合力配合,全方位为“生态化”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提供足够的人、财、物的保障。[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高校学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人群,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生态的“和谐发展”理念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障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并进一步发展、创新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独立人格、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2]李文华主编.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

[4]胥长寿.浅析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6).

[5]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基金:重庆市教委2015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编号:2015SKS039)、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 2014 年度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4-GX-120)、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4 年度课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 (编号 2014-GX-096)、重庆市教委 2014 年教改项目 “三个课堂联动”的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编号 143118)、重庆工商大学 2015 年教改项目 “面向智慧旅游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编号2015225)】

上一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语篇分析研究 下一篇: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与创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