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表情:解读电影配乐的情感诉说

时间:2022-06-20 12:17:15

音乐的表情:解读电影配乐的情感诉说

[摘 要] 电影是否能够“以情动人”是其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配乐所承担的重要美学功能。影片对人物的不同命运,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复杂的人性的刻画与展示,获得了观众精神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在画面的映照与阐释之下,配乐获得了纯音乐所无法表达出的具体情感与内涵,也使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围变得浓墨重彩,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体验。本文从独特的语言优势与表现特点两方面,探讨了音乐在影片中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 电影配乐;情感表达;语言优势,表现特点

电影艺术在音乐与画面这两种不同语言形式之间建立了某种互通性,从而使其艺术形象更加完整与丰满。作为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观影者解读过程的开启与审美经验的重建都有赖于影片是否具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而一部电影是否能够“以情动人”是这种表现力的重要体现和基础性条件,这也是电影音乐所承担的重要美学功能之一。虽然很多时候,音乐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不需要条件的,是源自于人们对音乐的天然感受力。但一旦音乐与画面结合起来,其在抒情方面的审美效应往往会得到大幅提升。这是由于影片对人物的不同命运、对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复杂的人性的刻画与展示,获得了观众精神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在画面的映照与阐释之下,配乐获得了纯音乐所无法表达出的具体情感与内涵,也使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围变得浓墨重彩,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体验。

本文从独特的语言优势与表现特点两方面,探讨了电影配乐的情感表达的美学特征。

对于一部影片的情感表现来说,配乐虽然对画面具有很大的依附性,但也并非是一种表面化的装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单纯的影像对于复杂的、瞬息变化的情感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乏力和单薄的。而音乐却能产生直抵心灵的美学效果。它不但能够捕捉到最细微的情感状态,也能够将这种状态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传达出来,在观众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构建出一条通途,进而提高电影作品的审美表现力。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当音乐老师马修被校长无礼开除出学校时,已经与他建立起深厚情感的学生们用特殊而又充满温馨的方式送恩师离开。音乐在这里不但展现了马修内心由落寞到感动,再复归平静的变化,也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波动,建构出影片最令人感动的片段。心情低落的马修走向学校大门口时,室外除了鸟叫声,周遭一片静寂,马修本以为学生会前来送他,但却一个人也没有。当他走到古堡一般高大的教学楼拐角,却发现一架架纸飞机散落在地上。马修躬身捡起那些飞机的同时,画面中陡然响起爱徒莫杭志的独唱:“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歌声打破了沉寂。随后,有更多的声音加入,逐渐汇成清澈而响亮的童声合唱。马修抬头看到更多的纸飞机从楼上教室的狭小窗口中纷飞而出。镜头在窗口与马修之间切换,童声合唱渐趋嘹亮,窗口出现一双双挥舞着的小手,将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围推向高潮。马修带着满满的幸福感与乐观的心情走出“池塘之底”的大门。音乐也渐渐遥远,随之回落。马修在经历了送别时的激动后,重新回到了令人失望的现实中。“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观众的心情此时也由感动转为惋惜。在这一段落中,配乐的起落能够最迅速和直接引起观众情感的变化,成为影片感动人心的关键艺术手段。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情感体验依靠单纯的画面是无法获得充分表达的。

其次,电影配乐所引发的情感冲动在效果上体现为一种即时性,但其审美效果的形成却具有过程性的。这一过程中,人物、情节与场景等元素都参与其中。因此,在音乐带给观众以某种情绪体验之前,影片为这一刻已经做足了前情铺垫。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电影配乐所具有的实现的感动人心的效果相对于纯音乐来说更加强大,也更易理解。

宫崎骏的影片《天空之城》中,当天空之城逐渐崩塌,影片主题曲The collapse of laputa为影片注入了浓郁的悲凉情绪。童声哼唱在寂静中回荡,和声在背后此起彼伏追随着。主旋律中的悲伤在这里被完完全全地流露出来,无论是苍茫的天空、被天空之城遮蔽了的太阳还是注视着他们的希塔和帕苏,无一不散发出了一种悲凉,以此从人们内心深处撤拽出了另一种逝去的忧伤——它是天空之城的逝去,它是家乡的逝去,它是文明的逝去。[1]观众从音乐里感受到的哀伤情绪是建立在大量的前情铺垫之上的。因此,在天空之城崩塌的这一刻,音乐里没有极度的悲伤与歇斯底里,而表现为一种平静的凄美,是对经历了种种喜悦、悲哀与无奈之后,所获得的从容和淡淡感伤的诠释。《放牛班的春天》送别场景中所具有的情绪感染力是建立在马修与学生之间所建立的深厚师生情谊的基础上,而观众正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因此,配乐的作用与其说是调动情绪,不如说是为观众情感暗流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实现路径。前情的大量铺垫使观众在配乐响起时,所有的情感喷薄而发,既强烈,又自然。此外,在影片尾声,

可见,电影配乐对于影片的抒情有着独特的优势,创作者需要掌握好的是随着影片叙事展开,观众的情感状态与具体走向,以便在恰当的时间点与恰当的场合上,将音乐适时地融汇到影像当中去。此外,还需要具体把握具体曲风、旋律与配器的安排,使其能够将音乐的审美表现力发挥得更加完善与尽致。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表现麦克斯对1900的回忆时的感伤情绪时是以小号演绎为蓝调风格的主题曲;在展现1900内心的爱恋情怀时,是由钢琴弹奏的一曲《爱的旋律》温柔、真诚而质朴;影片结尾烘托主人公1900的人格品质时,主题曲则变化为恢弘壮观的交响乐形式,犹如对主人公一生的总结,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在这种全景式的抒情当中被推向高潮。

电影音乐在情感传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表达方式也有其专属的特点。首先,在一部电影中,音乐的抒情审美效应难以独自完成,其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必须结合具体的场景、人物对白以及情节的起承转合等。这些元素参与影片的情感表现能够帮助配乐更好地实现其抒情作用。这是电影配乐抒感的最根本特征。因为一部影片真正打动人心的内核总是要诉诸叙事。配乐虽然能够迅速地激起观众的情感波动,但观众的感动源泉仍是故事而非音乐。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是以音乐诠释和抒感的经典影片。电影在展示酷爱音乐的刘小春曲折而动人的音乐之路中,向观众展现了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复杂情感。感人的故事与动人的旋律带给观众以深刻难忘的情感体验。影片的最后,得知自己身世的小春赶到火车站寻找父亲。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以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背景音乐。画面在小春寻找父亲与父亲当年捡到襁褓中的小春之间切换,同一个车站,不同的时间被音乐串接起来,影片也进入了最后的高潮阶段。当略带伤感的第二乐章渐入尾声后,画面则在小春拉琴的特写与音乐厅的比赛现场之间进行切换,乐声也逐渐趋强。第三乐章以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的旋律带给观众一种欢快与激昂感。放弃比赛的小春在车站为父亲全情投入地拉奏,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倾注在琴弦当中,将影片的抒情氛围推向高潮,同时也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可见,配乐情感审美效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画面与情节基础上,建立在感人的故事之上。

另外,电影音乐的情感表达虽然不能离开画面的解释与烘托,但其在时空关系上与画面却不具有依附性关系。这主要是针对电影画外音而言。它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不仅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2]这是电影音乐情感表现的又一特征。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创作者的音乐表现空间是相对自由的。一方面,音乐可以“零敲碎打”地出现在影片中,音乐在哪里起始,又在何处终止,都可随创作者的艺术构想与表达思路进行设定,观众亦不会因为音乐的碎片化而产生接受上的不适。这种创作形式也是电影配乐中最常见的。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与主题音乐都可以片段化,进而契合画面的具体语境与人物的精神面貌。当具体情境发生改变时,音乐也随之休止或变化,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中。

另一方面,配乐也可以通过同一曲目的变奏来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电影创作者经常利用主题曲的变奏实现这种艺术审美效果。如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影片《红色小提琴》中,在不同的段落,安娜主题曲也获得相应的变奏处理。提琴流浪的每一处,主题乐结合主人公不同的命运遭际,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内容。意大利的哀伤与神秘、维也纳的恬静与惋惜、英国的激情与浪漫、中国的喑哑与艰涩、美国的轻快与悠扬。主题曲在每一段落的不同变奏处理,不但契合了故事内容,刻画了不同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与独特的心境,也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并且,主题曲也同时作为串接不同段落的情感线索,并将其统一于“爱”这一主题之下,形成了整部影片的总的情感基调。影片尾声,乐器鉴定师莫尔斯用尽一切努力,终于将提琴从拍卖会上偷换出来。提琴结束了自己的旅程,成为孩子的礼物。莫尔斯在回家的车上,主题音乐以清晰、完整的形象出现,既预示着影片的落幕,也是对提琴曲折经历的一个总结。稳定、悠扬、畅快的音乐也令观众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逐渐释然的情怀。

此外,电影配乐的情感表达还具有“延时性”特征。好的电影配乐通常对一部影片具有标识性作用。在观影行为结束后,电影配乐在生活中再次出现时,特别是那些由配乐参与的经典电影画面,仍能重新唤起观众的美好回忆与曾经有过的审美体验。《泰坦尼克号》《保镖》《人鬼情未了》等影片,其动人场面之所以能够长久存留于观众脑海之中,都与旋律优美的主题曲有着重要的关系。

音乐被纳入电影后就必须根据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确定音乐的抒情内容,抒发的感情要有具体的情感指向性。同时,审美主体在欣赏电影音乐时,也必然会把电影音乐表达的情感和画面结合起来欣赏,通过生动的视听感受,准确地体验和理解电影所抒发的感情。[3]电影将独立的音乐元素纳入变换多姿的光影世界,赋予其以纯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审美内容与审美特质。电影配乐是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语言与途径,是影像视听魅力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洪颖.《天空之城》之电影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08(10).

[2] 张艳艳.音乐审美心理视角下的电影音画组合方式[J].当代电影,2013(01).

[3] 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郎月铃(1971— ),女,山东潍坊人,教育硕士,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上一篇:艺术品指数期待优化:剔除假拍成关键 下一篇:基金亚军王克玉谈投资之道 不熟不做,不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