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时间:2022-06-20 11:57:31

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从这些古语和教学要求中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然后积极动脑,想方设法解决疑问。这个生疑、思考、解疑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詹天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学本课时,我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以“读”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要思”“会思”“善思”,理解课文,发展思维。

一、学文寻疑,以疑促思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疑必有问,问必有思。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遇到不懂或不太懂的词、句、段,这是很可贵的。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生疑、多思创造条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提出以下问题:

1.读题质疑:为什么以“詹天佑”这一人名为课题?主要写了詹天佑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2.标中心句质疑:采用“提取中心法”,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中心词“杰出”“爱国”提问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每一件事又是通过哪些具体词语来表现中心的呢?

3.抓前后呼应质疑:课文的首尾两小节有什么联系?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好处?

二、以读助思,思而释疑

学生学会生疑,这是良好思维习惯形成的起始,也是培养学生善思、乐思的前提。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契机,抓住这些疑问“相机诱导”,熟读精思,以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的境界。那么就这一课而言,从何思起,怎样思,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初读、精读、回读,在教师的启迪、曲问、点拨下从文中找出答案。

1.找起因。课文最后一小节写道:“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什么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我引导学生回环整体,展开讨论,在文中找出答案,并启发他们注意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和人物行为联系起来,理解“回击”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在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了缘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

2.作比较,抓住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释疑。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出了清朝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以后,引起的国内轰动。为什么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一条铁路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呢?为了帮助学生解开这个谜,我首先出示了句子“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让学生比较国内的人民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不同反应,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京张铁路自然环境的险恶,理解詹天佑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作好铺垫,学生对照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3.抓重点处,重点句、重点段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授课的关键。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三件事,其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亲身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件事是重点写的,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读、议、画来释疑解难。

首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能表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工程师的词句,抓住这些句子,有的放矢进行辅导,调动学生思索、答问的积极性。教学开凿隧道这一段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那么究竟打了几口直井,增加了几个工作面,才使工期缩短了一半?”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一口,有的说两口,还有的说三口、四口……应该说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价值,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深读课文难得的教学时机。因此,我启发点拨学生读句子:“八达岭隧道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通过逐层探索,依文据理,学生得出了个结论:詹天佑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打了两口直井,增加了四个工作面,包括两端的两个现成的工作面,总共是通过六个工作面来开凿,成功地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据资料查证也正是如此)。这样既解决了疑难,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这一段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时,我主要从以下几句话设疑:(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困难”是什么?詹天佑为什么在帝国主义百般要挟下毅然接受任务?(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为什么要在“修筑”前加上“自己”,在“铁路”前加上“第一条”?这与文章中心有关吗?学生联系上下文,由理解到深入,体会詹天佑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爱国热情。

三、激疑拓展,求异而思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激疑拓展是教师诱发、点拨和探索课文的重难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是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矛盾,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思考动机,提高创造能力。

教学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节时,一位学生提出除了“人”字形线路外还有没有其他设计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学生们争执不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但让他们说出理由时,他们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一小节,并画出“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用自制的简易火车(有两个火车头)反复演示、琢磨,并提示联系生活中桥梁、道路的设计来分析这个设计方案的利与弊。经过研究讨论,有的说“火车上山费时了”;有的说“火车下山太麻烦”;有的说“架设引桥,让火车慢慢爬上陡坡”;……大家各抒己见,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中心,进行集中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总结出其他方案也有不足。“人”字形线路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它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发散”和“集中”,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詹天佑的杰出的创造才能。

此外,我还在课文的“空白”处添问,为激疑拓展思维空间。在文章结束时,我让学生为这条京张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学生情绪激昂,踊跃发言,有的说“中国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有的说“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丰富的想象,歌颂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热情,学生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力求达到“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

上一篇:激励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数字水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