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游戏繁荣的原因

时间:2022-08-11 11:47:0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游戏繁荣的原因

今天,许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的孩子不会玩了!街头巷尾一天天繁华起来,但孩子们的追逐打闹却不见踪影。有研究者认为,"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儿童游戏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儿童游戏文化却开始一天天的消逝。于是,笔者借来了几本描述50、60年代游戏的书。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童年时代非常熟悉的游戏,比如,摔方宝,拍画儿、滚铁环。再看今天的儿童游戏,我童年熟悉的一些游戏在今天的儿童那里也已经很少见了。为什么那个时期的游戏丰富多样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幼儿游戏的的媒介来自自然和生活。

游戏的媒介是游戏主体与游戏内容之间的媒介。既包括游戏过程中运用的工具、材料,也包括游戏所需要的场地。

一、广阔的游戏场地

50、60年代儿童游戏的场地十分广阔,这是因为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没有遭到破坏。先说农村。中国的地貌特征,决定了我国乡村有山,有水,有农田,有树林。大自然迎合了儿童天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因此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游戏往往是自主自发的游戏。赫伊青伽把自主性作为游戏的第一特征。日本学者小口忠彦认为,游戏的本质就是自发性。自主自发的游戏是指"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儿童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和人格建构的过程。"游戏是否自发主动直接影响到游戏主体能否在游戏中获得游戏体验。

再说城市。50、60年代中国的城市虽说没有农村那么优越的自然环境,但自然生态环境也还没有遭到极大的破坏。大部人住在四合院,大杂院,胡同,弄堂里,这种大杂居的居住方式也容易产生上面所说的游戏共同体,即三五成群的游戏主体。这种弄堂、杂院在大人眼里是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却是游戏的的乐园。因为儿童天生喜欢穿越障碍。比如,儿童爱玩捉迷藏游戏;儿童喜欢在大人晒在院子里的被子钻来钻去。

二、取自大自然的工具和材料

50、60年代,儿童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条件进行游戏。这些自然条件既有温度、季节的变换,也包括自然界与人共同生存植物和动物。春天他们采来桑叶去喂可爱的蚕宝宝 。 夏天是儿童的最爱,因为夏天可玩的东西最多:他们捕蜻蜓、捕鱼、挖蚯蚓、捉萤火虫;揪来很多毛毛草,编大灰狼和小兔子。秋天,他们采蘑菇 、摘酸枣、逮蝈蝈、斗蝈蝈。 冬季,打雪仗、堆雪人、滑冰车、还有扣麻雀、抽陀螺;寒冷的天气还是孩子们天然的电冰箱,他们利用自然的寒冷作出美丽的冰灯、冰花。

三、利用生活废旧物品自制玩具

对于50、60年代的普通老百姓的儿童来说,能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花钱买玩具几乎不可能。但是除了玩上面看到的自然物,儿童还有其他爱玩的游戏,而这些游戏的进行又需要非自然物作为游戏的工具和材料。比如,滚铁环,抽陀螺、滑冰车。只要他们有玩这些游戏的欲望,总是会想方设法利用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制作自己迷恋的游戏中必须的玩具。儿童这时就开始发挥创造性了,例如,有人回忆自己小时候(50、60年代)的玩具时,这样说:"小时候,我们的玩意儿几乎是一水儿的''土造''。"他们水枪这样做成:"首先要选取一段带竹节又没有裂纹的竹管,用非据调节成一尺左右长,在竹管的一段留着竹节,不能打通。在找来一段旧细铁丝,在火上烧红,然后用它将竹节烫出一、两个小孔。" 5 玩游戏的自发的主动的愿望,刺激了他们制作玩具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玩游戏的自发主动性。这大概就是传统游戏的魅力所在,也是今天的教育者肯定传统游戏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解读非谓语动词用法及常考点 下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与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