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锦绣江南》

时间:2022-06-20 04:55:44

教学案例《锦绣江南》

摘 要:通过对《锦绣江南》这一课堂进行详细描述,试从音乐审美教学和音乐双基教学这一矛盾中找到平衡;在音乐与学科综合中确立以音乐为核心的观点;并从声乐演唱和学生探究的角度进行认真的反思。

关键词:审美与双基;学科综合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下)《锦绣江南》这一单元通过与江南美景的对话,引领学生集中感受我国江南音乐的魅力。歌曲《无锡景》《杨柳青》及音乐欣赏《紫竹调》作为音乐教学的主线。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大多不识谱,程度较浅。喜欢歌唱,不喜唱谱。

教学目标:(1)能够流畅地演唱歌曲《无锡景》前两段歌词,表现出江南民歌的韵味。(2)能够结合方言就江南民歌和江北民歌的风格进行初步的评价。(3)通过《紫竹调》的欣赏初步了解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歌曲学唱与音乐欣赏。难点:探寻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无锡泥人,设问:这是什么?有同学知道他们的名字吗?(阿福阿喜)是哪儿的地方特产?(无锡,城市吉祥物)

2.播放课件简介无锡的地理位置、风光。(欣赏梅园等图片)

3.教师:今天老师即将带领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领略无锡美丽的风光。

二、歌曲教学《无锡景》

1.对照歌谱听赏一遍,初步熟悉旋律和歌词。

2.学唱前二段歌词,划拍解决较难节奏型。

3.在分析歌曲的过程中识谱:①分析歌曲由哪几个音构成 “宫 商 角 徵 羽”。②视唱12356五音,体会民族五声调式音感。③分析歌曲旋律有何特点: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大都有小桥流水般下行趋势。(创作手法:采用了模进、重复的写作手法)1216 5 ――6165 3――6165 3――5653 2――3532 1④联系下行趋势的特点试唱全曲乐谱。

4.艺术处理:①分析歌曲思想内容:歌曲以一个无锡人的口吻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特产,表现了无锡人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②歌曲情绪:娓娓道来地亲切温柔地自豪地。③音乐处理:咬字:注意唇齿音要多一点,咬字要软。④强弱处理:富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三、欣赏《杨柳青》

1.欣赏第一遍,提问:说出歌曲的情绪特点。(喜悦轻松、热情爽朗的)

2.欣赏第二遍,提问: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歌词有何特点?(劳动生活场面;衬词多)

四、对比歌曲《杨柳青》与《无锡景》不同的风格特点

1.体会无锡方言和扬州方言的特点。师生互动:分别学习几句无锡和扬州的方言,学生讨论(略)方言。教师总结:江南属于吴语区,语言柔美;江北属于北方方言曲,语言爽朗。

2.体会两首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学生讨论(略)。

3.教师总结:《无锡景》节奏密集,旋律婉转起伏,吐字柔和。《杨柳青》节奏欢快,旋律直来直去,衬词清脆。

4.提问:江南方言和江南民歌有何联系?教师总结:江南方言和江南民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方言的语音语调影响着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用本地方言描述当地风土人情并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五、欣赏《紫竹调》

教师:在美丽的江南,还有一座城市,它在无锡的东边,紧靠太湖,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城市?

学生:苏州。

教师:有同学到过苏州的园林吗?能不能给描述一下印象中的苏州。

学生:(略)

教师:下面咱们到苏州的拙政园品品那儿的香茶,看看那儿的美景。(展示幻灯片)

教师:同学们,拙政园好看吗?拙政园好看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里面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古树名花)

教师总结:苏州园林布局玲珑精致、一步一景;景致婉约秀丽、曲折蜿蜒等。但只是景色好看还不够,要是有一首江南丝竹音乐来助兴就更好了,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

1.听赏第一段 哼唱旋律

2.听赏第一第二段 听辨民族乐器

学生:竹笛、二胡……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你认为这首乐曲好听吗?为什么?学生:《紫竹调》听起来让人觉得很轻松,愉快、典雅而且很婉转……

3.简介江南丝竹乐:指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盛行于南方,主要由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它具有规模较小、轻快活泼、细致典雅的特点。

4.完整听赏乐曲后显示问题:说一说江南丝竹音乐与江南古典园林有何内在联系?

教师总结:为拙政园选择背景音乐。播放几段音乐(不写乐曲标题)。《我们新疆好地方》《沃尔塔瓦河》《羊肠小道》《春江花月夜》,学生选择(略)。

六、总结

教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连伟大诗人白居易也对江南美景充满赞美之情。

案例反思:

自课改以来,由于很多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误读,音乐课似乎变得不是“音乐”课了。而变成美术课、语文课,而音乐成了其他学科的背景音乐。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江南丝竹音乐《紫竹调》的欣赏中,通过江南音乐和园林的比较欣赏,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人”“情”“景”“乐”融为一体的锦绣江南美丽画卷的情境,而有效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相对枯燥的音乐双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氛围。

2.音乐与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3.审美与双审。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本身,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的理念。本节课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师的语言,音响资料的选择、课件制作等方面力求完善,保证审美教学在课堂中实施。北京音乐特级音乐教师章连启在《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指出双基教学应在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中顺带解决。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还有一些问题没完全解决,如:歌唱中靠前的咬字与歌唱腔体的打开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因此本节课只是在强调咬字、强弱方面做了一些要求,以更贴近学生的演唱程度,但是更为和谐的声音却需要更好的声乐技巧;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是教师引领的多,学生自己探究得少。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下一篇:浅谈概念教学对高中数学解题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