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度方法研究

时间:2022-06-20 12:02:23

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度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与战略新兴产业逐渐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美国商务部近期的“聚焦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产业”报告引起广泛关注。系统分析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技术和方法对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度方法体系的建立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美国;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度方法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85-05

进入21世纪,知识产权作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作为激励创新创造、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在2008年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之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作为创新能力强和附加值高产业的代名词,开始频频出现于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的关注焦点。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究竟包含哪些产业,不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没有明确的认定。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国经济统计局(ESA)和专利与商标局(USPTO)关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报告,建立了基于专利、商标使用的产业水平指标,充分利用现有可获取的资料,形成了确定专利密集、商标密集、版权密集产业的标准和统计方法。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技术和方法,进而提出我国在借鉴这一方法体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目前国内外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相关的研究涉及知识产权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知识产权产业指那些生产价值主要由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的产品的产业。李顺德认为专利、商标产品等在各产业中比较分散,将其对应的行业认定为知识产权产业不具有区别意义,因此知识产权产业仅指版权产业。Stephen E.Siwek的报告将美国的知识产权产业分为三个门类:Convergenee Industries(包括软件出版、广告、印刷等依靠版权或专利保护创作的产业);Other PatentIndustries(包括汽车产业、航天产业、生物技术等依靠美国专利法的保护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产业);Non-Dedicated Support Industries(是支持上述知识产权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实体分销与运输产业)。可以看出Stephen对知识产权产业的定义是以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特征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又分为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具体包括哪些产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OECD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究认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高科技产业(OA设备与电脑、电子与通信、航天、制药)和中科技产业(机械业、科学仪器、汽车、化工、其他运输工具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通信、商业、社会、教育、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出现了定量评价产业知识密集程度的研究,如张颖、李凤梧建立知识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评价了广东省制造业的知识密集程度。

这两个概念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各有相通之处,前者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范畴相同,但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忽略了依靠商标这种在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知识产权形式而形成的知识产权产业;后者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尺度相同,但现有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究,大都从概念出发,停留在直观判断和定性分析阶段,少有的定量分析囿于数据等现实因素,评价密集程度的指标往往过于笼统而使得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方法

以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美国,强调以知识产权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美国认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统计方法体系遵循系统科学的测度理论,选取关于知识产权的应用型评价指标,较全面的衡量各种知识产权形式使用的产业水平,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专利密集产业的确定

美国的专利分为三类:发明专利(utility patent)、外观设计(patent for design)和植物专利(patent forplant),其中发明专利被进一步分为430个以上的专利“技术分类”以区分发明的内容,并且USPTO保持了发明专利技术分类与32个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代码之间的联系,这使得研究者可以根据发明专利的技术分类信息统计各产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据。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时的专利仅指颁发给美国单位和个人的发明专利。

1 整体计数与分数计数。一项专利可能会对应多个产业,因此在计算每一个产业拥有的专利数目时有两种选择――整体计数和分数计数。采用整体计数时,每项专利在其对应的各个产业专利数目核算时都按1核算。采用分数计数时,要先将每件专利按照与之相联系的产业数进行划分,如果某一专利同时应用于n个产业,那么该项专利在其对应的各个产业专利数目核算时都按1/n核算。

2 评价指标。美国采用“专利密集度”这一指标衡量各个产业专利这一知识产权形式的使用水平,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专利密集度一专利总数/从业人员数。其中,专利总数是可获取的最接近报告期的一定年限内该产业获取的按分数计数的专利总数,从业人员数是同期该产业的平均从业人员数。根据就业来划分专利数是为了使代表产业规模的专利活动标准化,确保评价结果不受产业规模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得出的专利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那些每个职位产出专利数最多的产业,而不是拥有专利数最多的产业。另外,使用一定年限而不是仅仅一年的数据,可以帮助减少因某一给定年度的异常数据而扭曲结果的概率,使用可获取的最接近报告期的数据则要求在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3 评价结果。美国在收集整理2004-2008年相关数据计算NAICS下各产业的专利密集度之后,定义专利密集度高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25.5)的13个产业为专利密集型产业。这13个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专利密集度见表1。

(二)商标密集产业的确定

商标是“一个词、短语、符号、设计或其组合,识别并区别于其他商品”。与专利类别不同的是,美国的注册商标类别与NAICS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获得NAICS下各产业注册商标数据也无法通过计算评价指标衡量各产业商标使用水平。因此ESA和USPTO通过选取样本用不同的方法识别商标密集产业。

1 商标密集度法。这种方法首先应用firmname标准化例行程序在公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Compustat数据库中为一定年限内进行商标注册和商标更新活动的公司寻找匹配公司,匹配成功公司的商标数据构成样本数据。由于Compustat数据库记录了NAICS各产业的分类编码,将匹配成功的公司归类到NAICS各产业下就可以得到NAICS下各产业的商标数据。与专利密集产业的测度方法相类似,这种方法通过使用样本数据计算的评价指标“商标密集度”来衡量各个产业商标这一知识产权形式的使用水平,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商标密集度=商标总数/从业人员数。其中,商标总数是可获取的最接近报告期的一定年限内该产业注册商标总数,从业人员数是同期该产业的平均从业人员数。同样的,最后定义商标密集度高于样本平均值的产业为商标密集型产业。美国采用2004~2008年的商标数据评价得出的55个商标密集型产业(详见下页表2),跨越大多数美国的主要工业领域,包括许多制造业和信息行业、金融机构、采矿、建筑、医疗部门等。

2 注册商标最多的50家公司。自2006年以来,USPTO开始在每年一度的财政年度会议和会计报告中指出在该联邦政府财政年中获得最多商标注册的50家公司,一定年限内每年的这50家公司的商标数据构成样本公司数据。

收集2006-2010年样本数据,使用单一资源、以认股为基础的数据组确定这些公司的相关NAICS行业分类。最后把每个产业在给定财政年度榜上有名的次数列出表格,如果出现的次数为5次或更多,则指定该产业为商标密集型产业。

这种方法识别的商标密集产业共14个,其中有10个在使用商标密集度法测度商标密集型产业时已经被认定为商标密集型产业,如制药及医药制造业、保险业等。新认定的4个商标密集产业为糖及糖果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杂货销售业和无线电广播及电视业。

3 随机抽样法。USPTO公开可用的商标数据会显示登记注册的商标数目以及登记的企业或个人的名字。选定最接近报告期的一年的商标数据作为样本框,从中随机抽出一个适当容量的样本,剔除样本中其他国家的企业或个人登记的商标;然后为得到的样本中的登记注册商标指派四位数的NAICS行业代码,整理出每一个产业的商标登记注册数;计算各产业商标登记注册数的均值及标准差;最后定义商标密集型产业为商标注册数大于均值加两个标准差的产业。

通过这种方法识别的7个商标密集产业中有6个在商标密集度法中也被测度为商标密集产业,如饮料制造业、管理及技术咨询业等,新认定的商标密集产业为服装销售业。

4 评价结果。这三种确定商标密集型产业的方法各有弊端,第一种方法使用的数据最密集,它依赖所有在美国上市公司的综合数据集中注册期限超过五年的数据集,但容易忽略商标高度集中的行业以及没有上市的企业;第二种方法倾向于选择注册更多商标的大公司容易忽略商标在行业的组成和集中度上存在的差异性以及由很多小企业组成的商标组;而第三种方法的样本仅来自于一个年度的数据可能会忽略在平均年份中商标注册频繁的产业。

出于大范围覆盖商标密集型产业的动机以及每种方法都存在概念性缺陷的认知,ESA和USPTO规定用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定义为商标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都是商标密集型产业。最终确定的商标密集型产业如表2所示。

(三)版权密集产业的确定

确定版权密集型产业的方法建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关于测量基于版权的产业的经济贡献”工作的基础上。WIPO的工作清楚地区分了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类型、这些版权作品的制造行业及其下游分销行业,并定义核心版权行业为“完全从事创作、生产或制造、展示、传播、交流或展览、发行或销售这些版权产品和其他受保护主题的产业”。

前文将专利、商标密集型产业定义为对制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承担绝大部分责任的产业,并不包括分销专利、商标的产业。为了维持版权密集产业与专利、商标密集产业测量范畴的一致性,报告在WIPO认定的核心版权行业的基础上,去掉那些将受版权保护的产品分销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业,列出版权密集型产业名单。最终确定的版权密集型产业如表3所示。

由于专利、版权密集型产业与商标密集型产业之间存在交集,去掉重复的部分后得到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共75个。2010年,这75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数及增加值分别为2710万人次和5.06万亿美元,占美国总就业人数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8.8%和34.8%,在美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美国关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技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测度体系建立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强大的公开可用的知识产权数据库以及美国知识产权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将其应用到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实践时,必须要考虑两国在知识产权统计基础方面的一些差别。

首先,如前文所述用定量方法识别专利、商标密集型产业时需要大量全面可用的专利、商标数据,USPTO提供了这些数据,但我国相应的专利、商标数据没有公开。

其次,与美国采用的专利技术分类体系与产业分类系统相联系不同,我国采用的国际通用专利技术分类(IPC)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是两个不同的分类体系,它们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无法由专利信息统计各产业拥有的专利数。IPC的分类原则为应用和功能,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分类原则为产业和产品,分类原则之间存在关联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识别这些关联将专利分类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连接起来,获取产业专利数据。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IPC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相对应的研究。

再次,由于无法直接获取产业商标数据,美国在获取样本数据时应用的firm-name标准化例行程序、记录NAICS代码的Compustat数据库等已有的关于美国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在识别商标密集型产业时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直接应用了这些成果,其能否直接适用于针对我国商标密集型产业的研究,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

最后,关于定义密集型产业的标准选择,也应该根据我国知识产权使用的产业水平的现状以及研究目的确定,美国设置的标准仅作为参考。

上一篇:让传统篇章对接学生生活 下一篇: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