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时间:2022-06-19 09:05:13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教材让学生认识美

按美学的观点,美的种类通常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无论哪一种美,中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在教学中认真挖掘,就能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各种美。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描绘自然美的文章很多。既有描绘中华大地的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也有描绘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既有壮丽的美,也有秀丽的美、朦胧的美,例如《 长江三峡 》《 济南的冬天 》《 春 》等文章,无不倾注着作者对祖国山川和大自然的热爱。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的《 三元里抗英 》,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 愚公移山 》,有歌颂共产党人为革命视死如归的《 梅岭三章 》,有歌颂舍己为人精神的《 七根火柴 》……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格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至于艺术美,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比如苏轼的《 石钟山记 》,文中有静(“大石侧立”)、有动(“栖鹘惊起”)、有惊(“舟人大恐”)、有喜(“笑谓迈曰”)。文中绘形、拟声和比喻等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从而让人一“惊”,而恐怖气氛,又为后来因意外发现获得的“喜”作了铺垫。综观全文,不能不说这是一篇水准极高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文言文中有,现代文中也有,就是在议论文中也不乏类似的艺术美。比如《 拿来主义 》,议论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文艺理论中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论证,在谈笑风生中,把这个难题阐述得一清二楚,不但令人信服,而且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

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通常是互相融合、密不可分的。比如《 岳阳楼记 》,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感受到社会美,也可以学到环环相扣的结构,凝练优美的语言,领略到艺术美。

二、通过教学让学生爱好美

语文教材中虽然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挖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爱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挖掘教材之美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下面只介绍两种效果很好但却容易被人忽略的方法。

1.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要学好语文,眼睛不能只盯着教材不去关注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生活来认识美,学习美。比如,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进行字词教学时,脱离生活搞“题海战术”。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感受不到美,而且还会晕头转向,倍感乏味,学习效果自然不好。相反,只有结合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用处,进而主动学习,获得美的享受。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比拟”这个修辞手法时,首先介绍课文《 紫藤萝瀑布 》中的比拟句:“(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接着,教师介绍比拟句的特点,最后是要求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用比拟手法进行描绘。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发言一个接着一个。有学生指着教室的门说:“她是那样的稳重大方,礼貌地接待着每个来访者。”有学生描绘有点陈旧的讲台:“年年月月,他不卑不亢,从来没有想到离开黑板前的这个岗位。”又有学生指着窗外在风中摇摆的树枝说:“瞧,她们追逐着,嬉戏着,欢笑着,累了,才肯安静地歇歇脚。”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大家忽然发觉这个毫不起眼的教室竟有如此魅力,看似平常的生活竟然如此美好,而自己过去竟然不曾留意过它。与此同时,学生也对课文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敬佩不已。不用说,这样的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又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生活,爱上生活。

2.结合朗读进行教学

语文课通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原因是一些教师担心学生朗读占用太多时间,造成教学量不满。其实,许多课文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散文、诗歌,唯有充满感情地朗读,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才能真切地感受其语言美、气势美和意境美。例如学习《 登鹤雀楼 》这首诗时,不读,如何领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美?如何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不读,怎么会在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引颈远眺、游兴未尽的诗人形象?不读,怎么能深刻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形象化的哲理?同样,学习《 荷塘月色 》时,读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幅朦胧的画面;响起在耳畔的,也不再是语音,而是一支动人的小夜曲。只有把无声的文字,用抑扬顿挫的情感和轻重缓急的节奏读出来,才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知形象,沉醉美感,爱上作品。

三、通过作文让学生表达美

语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美、爱好美,还要让学生表现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让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常见形式,尤其是书面表达,也就是作文,最能直接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更好地表达出美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学生看到的是同一个事物,但反映在他们的作文里却大相径庭。比如大家共同生活的校园,在一些学生眼里,它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的笔下它却是色彩缤纷、丰富多彩。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差别呢?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善于观察,而前者却缺少这种能力。要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就要让他们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一些观察练习。比如,可以让学生描写市场的一角、校园的一隅,也可以让他们记下一次有趣的谈话、一个动人的细节,或者自己瞬间的心理活动,等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如果坚持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感都记下来,还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中有丑陋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美好的一面,只要细致、深入地观察,是不难发现这些美好的。让学生把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作文中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也升华了他们对美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2.学会尽情地倾吐感情

要让学生描写的事物传达出美感,除了要细致观察,还需要注入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鲁迅家里的“百草园”,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荒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没有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人迹罕至的废园就不可能成为作者童年的“乐园”。而一些学生的作文之所以不能感动人,除了观察欠细欠深,表达技巧欠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的审美感受。如果倾注了自己的独特情感,那么即使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也会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对生活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倾吐到作文中的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美育资源,在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宾阳县黎塘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宾阳, 530409)

上一篇:“自主学习”不应是一句时髦话 下一篇:参与性作文教学的过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