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不应是一句时髦话

时间:2022-08-19 10:49:22

【前言】“自主学习”不应是一句时髦话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想学习什么? 生:想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提纲,开始自学。 导学提纲 1.阅读与思考:自学课本第88页。 2.剪或拼:利用学具,把梯形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观察与发现:...

“自主学习”不应是一句时髦话

最近笔者参加了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的展示汇报研讨活动。期间听了一位教师上的《 梯形的面积计算 》一课(人教版教材五上)。本应在这一课题理念的引领下,该课堂教学将会充盈着智慧、灵性并由此而萌发出的勃勃生机。但由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或没有从根本上给学生“让位还权”,最终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一同探讨。

课堂写真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回忆一下,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略)

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都用到了哪种学习方法?(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想学习什么?

生:想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提纲,开始自学。

导学提纲

1.阅读与思考:自学课本第88页。

2.剪或拼:利用学具,把梯形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观察与发现:梯形与拼成的图形在面积、边的长度上有什么关系?

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上来交流一下自学结果,与大家分享?

生1:我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演示:重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没有旋转、平移等过程,教师也尚未加以提示与引导)。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上底+下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我是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再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等于这个梯形的面积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概括提炼)。

生3:老师,我是用一个等腰梯形,沿梯形的高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很多,像“生3”这种方法太复杂,请同学课后探讨。(学生的求异创新火花就此熄灭了)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梯形面积公式,谁会?

……

困惑与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但在一些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讨论等活动形式,颇为热闹,然而,实质上是教师让“我们”摆的,让“我们”做的,让“我们”说的。以上案例正是如此,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公式推导”,但是学生只是在教师指令下“剪剪”“拼拼”,学生的思路仍然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框架里,思维受到禁锢,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由此,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亲历并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其空间观念”这一数学价值目标,自然也就被大打折扣了,这也背离了“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的初衷。透过以上案例,引发了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一、适度引导,让自主探究有方向

新课程标准把教师定位在“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就是当学生的自主探索还处在初步的形象思维时,教师就要抓住问题的连接处、模糊处、创新处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与引导,为学生抓住“积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最佳时机,确保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方向性和流畅性。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在上述案例中,导致教学目标达成度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的缺失。所以笔者认为,当学生经过努力后,依然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意识模糊时,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比如,针对“生1”不完整的汇报,可作如下点拨与引导。

师:××同学,你是怎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能否带上你的学具到台上来演示并说明一下吗?(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拼成的图形和原梯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比如拼成的图形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这样学生对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是“(上底+下底)×高÷2”,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如,当“生2”提出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巧妙、顺势引领。如: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那么求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条件具备吗?(让生明白:大、小两个三角形的底分别等于梯形的下底、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乘高再除以2,而大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下底乘高再除以2。教师应及时板书:上底×高÷2+下底×高÷2)

师:这个思路很好,但该公式有点麻烦,能不能再整理一下,让这个公式变得更简单明了一些?[通过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借助乘法的分配律,让公式变得简单,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准确地判断出他们处于什么层次,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适时地把握好“度”,该放手时就放手,该铺垫时就铺垫,进而达成从经验到知识、从知识到方法、从方法到智慧,引导他们拾阶而上,步入教学的更高境界。

二、提供时空,让自主探究有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价和物质载体,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科学性。但是,教师如果过于忠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设计程序施教,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不作考虑,最终就被教材“驾驭”了。以上案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当“生3”说“我是用一个等腰梯形,沿梯形的高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时,教师的一句“这种方法太复杂,请同学课后探讨”,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就这样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之中。新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由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总结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应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使其经历过程、感悟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如针对“生3”的求异思维,教师如能及时肯定并让该生说说操作思路,肯定会有别样的风景,课堂教学也自然会由此而亮丽出精彩。学生们也许会出现诸如以下的创新与发现:(1)把一个大梯形分割成两个等高的小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来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2)是用一个等腰梯形来转化的,只要沿着等腰梯形的高把梯形剪成两个小梯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图上可以看出(图略),长方形的长=(上底+下底)÷2,宽=高,推导即可得到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3)将梯形右下的小三角形剪下,再翻转上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下底之和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

试想,如果该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其亲历如上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努力探索,求异创新,学生就不仅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将得到有效的培养,进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的能力。学生在这充满灵性的场景中,思考、体验着知识的构建,在增长智慧的同时,又收获了愉悦的心情。自然对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上底+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的实质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与到位。

我们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知识为立足点,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用灵动而智慧的方法去有效点拨与引领,把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唯有如此,学生自主探索的“小舟”方能驶向理想的彼岸,客观的数学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光泽县教育局,福建 光泽,354100)

上一篇:巩固语言基础才能学好英语 下一篇:教师教学控制的必要性及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