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解析

时间:2022-06-19 03:25:32

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解析

摘要:马克思论述了在生产、交换与分配领域中劳动与资本的必然对立与冲突,同时,马克思看到在劳资对立关系中,也蕴含着一定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合作的可能。对马克思劳资冲突必然性与劳资合作重要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更为分析现阶段民营企业劳资冲突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一种方向性视角。因此,全面解析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资关系;劳资冲突;劳资合作

中图分类号:P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8—001—05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而这种矛盾显然也应该包括冲突与合作两个方面。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劳资冲突研究较多,而对于合作的可能挖掘不够。对马克思劳资冲突必然性与劳资合作重要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而且对分析现阶段民营企业中的劳资冲突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一种方向性视角。因此,全面解析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资冲突与对立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而且这一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只不过在生产、分配、交换等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1.生产领域劳资?中突:从形式从属发展为实际从属。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或者说是萌芽时期,劳动对资本表现为形式从属,即劳动同资本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之外,不存在任何政治或社会的固定统治与从属关系。而在资本主义成熟时期,由于自然力、科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特别是随着物质基础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发展,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变为实际从属。“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因为“从社会角度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劳动对资本实际从属的后果是造成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劳资冲突加剧:资本占有、剥削和支配劳动,劳动反抗资本。“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他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这种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关系的后果是工人对资本的加剧反抗,“随着同时雇佣的工人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增加。”

2.交换领域劳资冲突:从形式平等到实质不平等。马克思认为,资本与劳动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结合产生生产力,形式上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的确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但从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进行交换时,二者地位已经实际不平等,资本强势于劳动。“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是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生产资料立即转化为吸吮他人劳动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了”。

3.分配领域劳资冲突:从资本所有转化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在《资本论》第一卷“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率”、“工作日”、“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四章论述时,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支付劳动力的价值,他就获得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工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工资),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因此,劳资关系在分配领域的冲突就是资本无偿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4.劳资冲突的解决途径:从私有制到公有制。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积累历史趋势时,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劳资冲突激化,为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创造了主客观条件。“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二、劳资合作的可能性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深刻的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冲突。但是,劳动与资本毕竟是经济发展两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在分析劳资冲突特别是劳资的人格化的冲突与矛盾的同时,实际上也勾画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劳动与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合作的可能性。

1.劳动与资本互为前提,不可分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劳动对立、异己存在,但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与资本互为前提,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工人把他本身作为劳动能力生产出来,也生产出同他相对立的资本,同样另一方面,资本家把他本身作为资本生产出来,也生产出同他相对立的活劳动能力。每一方都由于再生产对方,再生产自己的否定而再生产自己本身。资本家生产的劳动是他人的劳动,劳动生产的产品是他人的产品;资本家生产工人,而工人生产资本家。”同时,劳动与资本互有意义,互为价值,劳动对于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资本家必须让“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反之,资本对劳动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前提下,‘‘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也就是说,成为雇佣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商品来获得满足自己及家属所必需的生活与发展的资料。

2.劳动与资本在分工协作中形成的集体生产力,创造财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与资本的结合是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资本是价值创造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本依靠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更多利润;对劳动而言,资本增长也能体现劳动的价值,得到更多回报。劳动与资本共同创造财富,这是劳资合作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在这里,结合的劳动的效果要么是单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劳动与资本在生产领域分工协作,形成竞争合作关系所产生的集体力大于劳资双方各自生产力成为劳资合作的现实基础。资本不创造价值,但同劳动一样是财富的重要生产要素。依据马克思分析,资本把劳动力、土地和科学技术导入财富创造过程,“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不仅如此,资本还能够把科学技术导入财富创造过程,“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历史上,正是资本与劳动的分工协作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促进劳动方式革命性变化。原因在于劳动与资本的分工协作培养机器大工业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减少劳动程序、降低生产阶段的非生产性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必要条件。“资本的文明面之一”在于“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具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为地球创造了表层一样。”

3.劳资合作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可能形式。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劳资合作只是一种趋势与可能,而且具体地提出了劳资合作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所有者同劳动所有者进行合作应该至少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自由:劳动和资本在合作时,“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2)平等:劳动者和资本家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而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即在合作中,劳动与资本通过平等契约,资本家获得劳动力使用权的权利,承担劳动者的工资,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必须让渡劳动力的使用权。(3)自愿:劳动者和资本家“必须作为有自己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即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4)互利:“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顾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前定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马克思看到,股份公司与合作工厂可能是劳资合作的基本形式。“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一个缺口……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抛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抛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三、启示与借鉴

“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时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对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研究,不能用其只言片语随意裁剪与解释当下现实,应依据时代与现实条件变化进行发展创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准确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不仅要对劳资冲突进行本质分析,更要注重寻求实现劳资合作的途径,在价值评判和现实条件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为构建民营企业的和谐劳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的劳资冲突论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证明,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劳资合作难以实现,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普照的光”照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内部劳资合作具有可能性。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不仅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同时其现实意义也在于能够正确解析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本质,进而提供方向性的构建民营企业的和谐劳资关系的路径。

1.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失衡格局存在的客观事实。

“劳资双方在生产和交换领域的经济地位不平等”特征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生产、交换或者分配领域,劳资双方经济地位不可能自发平等,始终存在冲突与矛盾。现实观察和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全国劳动争议案件2000年9.4万件,2008年69.3万件,2010年60.1万件,涉及劳动者81.5万人;而依据中华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2010年各省市百人以上集体停工69起,集体示威游行、非正常与重复上访40余起。从劳动争议内容看,主要分布在劳动报酬与劳动条件等方面:劳动报酬方面,由企业主逃逸引起的逃薪欠薪最为突出,以浙江省为例,截止2011年9月,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浙江温州等地228家民营企业主逃逸导致共拖欠劳动者7593万元薪酬;劳动条件方面,由于劳动条件恶劣引起经济赔偿与劳动保险福利最为突出,以北京市为例,仅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劳动争议中经济赔偿类案件8173件,劳动保险、福利类案件3305件,这两方面占案件总数近40%。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特征表明,劳资双方地位取决于企业制度设计、企业雇佣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合同订立关系的连接,它的特征是在组织的资产和现金流上存在着可分配的剩余索取权。这些剩余索取权一般无需其他订约人的同意即可出售”,这意味着企业利润分配是由企业合同确定,企业所有者在利润分配与管理制度制定方面起到主要决定作用,现代企业制度设计中对于资本要素的倾向性安排,也表明在企业管理与剩余分配中,劳动实际从属于资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能够高效、低成本的自由流动,直接与消费者联盟;而受到工作搜寻与流动成本的限制,劳动与资本逐渐分离,其后果是劳动者与企业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就业关系,短期与灵活雇佣成为就业方式的一般规律,企业雇佣方式的转变加剧了劳动对资本实际从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资本相对劳动而言尚处于稀缺状态,为了获取发展民营经济的资本投入,政府采取优先发展资本的政策取向,其后果是在利益分配中,资本收益也要高于劳动收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说明,随着民营企业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产生和发展,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也将长期存在,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失衡格局也必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因此,就必须应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不能简单地从道德义愤”角度定位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正视民营企业中劳资双方经济地位不平等,资本强势于劳动,劳动者在双方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才能真正找到平衡民营企业劳资力量的方向,而不是单方面与简单地批判与消灭资本。

2.肯定劳资合作的可能并且寻求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劳资对立与冲突必然存在,“即使最有利于工人的情势,即使资本的尽快增长如何改善了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也不能消灭工人的利益和资产者即资本家利益之间的对立状态”。因此,消灭私有制是解决劳资冲突与对立的有效途径,但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资本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即“资本的文明面”,促进生产力、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创造新形态生产要素。特别是随着资本的社会属性凸显,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以合作、契约原则并人科学技术,企业就能获得更多利润与更高生产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主张资本与劳动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共享企业发展成果。19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制度创新实践中出现了建立在劳动与资本深度合作基础上的企业价值与利润的分享制度和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享制度,199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53%的企业给予职工股票期权;1987—1999十年间,《财富》杂志上榜的1000家以利润分享为制度基础的企业比例,由26%上升为50%;1996年全美职工持股人数占成年劳动人口的43%,1998年参加企业所有者与职工共同出资的完全基金式退休计划的企业职工占到了企业职工总人数的71.5%,2002年德国2200多万职工的85%,即1860万人参与企业管理。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实践表明,劳动与资本的深度合作、劳动者与企业的和谐共赢有充分实现的可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在非完全共同利益体的民营企业中,劳动与资本、劳动者与民营企业家、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存在深度合作的可能。但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冲突本质是非阶级对抗与非政治诉求,其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其根源是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利益分化与重构,具有可经济协商、非政治对抗特点。因此,在宏观层面,政府应尊重与满足劳动者共享发展经济成果的合理意愿,并通过经济与社会政策设计,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调整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者收入,以能缓和劳资冲突,实现劳资合作。政府还应通过立法强化契约劳动关系,充分实现劳资博弈规则制定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立法构建公平竞争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者就业的障碍,另外,政府应通过最低工资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并保证其稳定增长。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者自由流动与深化其经济自由,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总之,通过实施增加劳动者收益的社会与经济政策,政府为劳动者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现实可能。

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关于劳资合作的基本观点,借鉴西方现代企业劳资合作与分享制度的发展经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环境与政府社会与经济政策顶层设计中,寻求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即对劳动与资本合作的达成(劳动与资本博弈力量的均衡)、合作的共识(利益和谐、风险共担、正和博弈、均胜共赢的利益共享观)、合作的基础(共同富裕的劳动与资本权益的创造统一)、合作的实现(社会和谐的劳动与资本利益的平等分配)、合作的保障(公平正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与适用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国家、企业、劳动者的和谐共赢。

上一篇:论民族高校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途径 下一篇:粮食安全重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