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资本用途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6-19 12:48:14

斯密资本用途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以亚当・斯密在其资本理论中探究资本有效配置的三点原则之一――考虑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为立足点,分析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而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分配的合理方式,发挥资本在产业部门中有效配置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关键词:资本用途;资本配置;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一、亚当・斯密的资本用途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五章集中论述了资本的用途,在这一章节,他先提出“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随用途的不同而极不相同”[1]的基本观点,而后将资本的运用分为四种用途,最后论证得出了农业投资最有利于社会,制造业次之,投在出口贸易上的资本效果最小的结论。下文将针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分析。

(一)资本用途的四种划分

斯密认为:“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1]按照斯密的解释,第一种用途是指农业、矿业、渔业投资,第二种用途是指工业制造业投资,第三种用途是指批发业投资,第四种用途是指零售业投资。

(二)不同用途的等量资本推动不等量的生产性劳动

斯密认为“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随用途的不同而极不相同,从而对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亦极不相同。”[1]不同于一般观点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斯密在等量资本的基础上对用途加区别,在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的不同用途下可获不同的利润,不同产业的投资效果并不相同。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其划分资本四种用途的科学性及必要性,同时为资本对产业结构的调节提出了理论依据。

二、理论评述

(一)资本用途理论的合理性

第一,斯密将制造业定义为生产性行业,并强调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18世纪的英国是工厂手工业的繁荣时期,斯密适时地将制造业吸纳到生产体系中,为之后工业资本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工业革命在之后的一个世纪蓬勃发展,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第二,斯密出于反对重商主义的目的,有意削弱了批发业和零售业,即商业贸易的作用。自斯密的理论被广泛接纳后,人们对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商品数量的繁多和种类的丰富成为被追逐的对象。对产业的新认识使得商业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资本用途理论的局限性

(1)没有将技术作为价值创造的要素。如上经济背景部分所述,斯密所处的时代为机械化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制造业的巨大生产能力也未充分显示。所以斯密没有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也没有将技术纳入推动生产发展的因素中。

(2)受重农学派理论的过分影响。斯密在资本用途理论中反复强调农业的重要作用和使用资本的优先地位,他认为将资本投入在农业上获得的利润最大,将农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最主要的标准,将农业的产品看作对财富增值最有利的形式。以农业为资本投入首位的不合理性已经被之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了。

(3)没有提出衡量资本使用效率的办法。斯密的理论仍然是经验性的,虽然斯密强调不同行业对资本的使用效率不同,但是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幼稚,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衡量资本使用效率的办法,所以斯密对三次产业使用资本的排序是主观的,并且造成了上一点中所述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误判。

(4)对于制造业投入的观点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斯密认为“除了农业,当推制造业”,因为投入到制造业的资本能直接推动大量的劳动生产量,增加社会土地劳动年产物所附加的价值,并且他认为制造业的资本要更多地留在本国,推动当地劳动生产的发展。斯密的发展制造业理论是基于一种不考虑供需平衡的假设上的,即不存在生产性过剩。然而需求与供给并不总是相等的,资本主义由于其根本矛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三、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基于三次产业产出的角度。下图为2002年至2011年间,我国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

表12002~2011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由表1可知:第一,三次产业贡献率均有波动但总体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大,十年平均值为52.19%,第三产业次之,占43.02%,第一产业平均值为4.78%。第二,近十年我国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低,占第二、第三产业的10%左右。第三,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是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第四,而政策鼓励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实际并未实现预期增长,对GDP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横向与其他国家比较,也低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国家5%左右的水平。

(2)基于三次产业资本投入的角度。就中国目前状况而言,资本投入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投入第一产业相对较小。通过下图对比2012年至今我国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与GDP关系发现:

1)我国对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幅度最大,但绝对额较小。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对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近年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第一产业在贡献率分别占其余二次产业的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对第一产业的投入额却不到其余二次产业的5%,也就是说与农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相比,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同时相比于其他二次产业,第一产业的投入远远滞后,其对资金的利用仍有很大的潜力。

表2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与GDP比较

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亿元) 同比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额(亿元) 同比增长(%) 边际投资产出增长率(GDP/投资额)

第一产业 9004 32.2 52377 4.5 0.139

第二产业 158672 20.2 235919 8.1 0.401

第三产业 197159 20.6 231626 8.1 0.393

总计 364835 20.6 519322 7.8 0.379

2013年1~10月我国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与GDP比较

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亿元) 同比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额(亿元) 同比增长(%) 边际投资产出增长率

第一产业 7720 30.6 35669 3.4 0.111

第二产业 150895 17.6 175118 7.8 0.443

第三产业 193054 21.6 175975 8.4 0.388

总计 351669 20.1 386762 7.7 0.383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2)第二产业投资效率高于第三产业。我们引入边际投资产出增长率(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率)表示资金实力增加一个单位能带来多少 GDP 的增长。数据表明第三产业边际投资同比增长比率超过第二产业,但是第二产业的边际投资产出比率却高于第三产业,这表明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投入所带动的第三产业产出增长小于第二产业产出增长。故在社会资本稀缺的条件下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第二产业应是投资的优先选择。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调整。若想依靠第三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则应提高第三产业的边际投资产出率,这需要通过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实现。本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将第三产业划分为四个层次。①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 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②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④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 。

表31991~2005年第三产业内部层次增加值变动趋势

1991~2005年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比重的演变趋势

由表3可得到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现状:①第一、二层次,即生产业,所占比大但效率低。②第三层次,即消费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两点原因导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实际带动不足。[2]

(3)小结。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是国内生产总值以第二产业贡献为主,其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贡献最小。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三产业,农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农业方面的资本投入逐年加大,且投入增长速度快;第二产业边际投资产出效率最高;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的同比增速最高,但有最高比重的投资作为代价。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基本合理,但第一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待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

(二)政策建议

(1)坚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农业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国坚持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产业政策。农业本身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同时农业的消费弹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农业边际资本产出率低,利益驱动小,再加上农业投入的回收期长,所以财政应适时引导投资,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边际投资产出增长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日后引进社会资本创造严正有序的投资环境。

(2)坚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警惕产能过剩。鉴于斯密的理论和以往历史经验并结合国情,我国应坚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坚持制造业立国的思路,将市场作为资本配置的决定方式,积极引导资本投入并保证增长速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发展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全产业的产能过剩,提高市场的决定作用并加以辅的宏观调控,监控市场容量和产出总量的配合度,是解决我国第二产业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3)坚持第三产业的持续投入,更加注重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根据产业演化逻辑和产业结构发展理论,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投入和产出占GDP的比重应当不断上升。我国目前处于产业转型的过渡时期,短期内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和需要对资本投入结构适当调整。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需要继续增加,为了解决第三产业生产相对低效的问题,应该将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上,提高消费业比重,增加其资本投入;整合生产业资本投入,健全法制环境和配套设施,优化第三产业产能结构,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J].1972:340.

[2] 罗吉.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

计与决策, 2008(14):89-91.

[3] 何德旭, 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优化升级目标和政

策措施[J]. 中国工业经济,2008(5):46-56.

[4]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1972.

[5] 韩永文.产业政策必须引入竞争――德国产业结构变化评判[J].

中国软科学,1996(8).

[6] 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

1986(4): 003.

[7] 钱津.论亚当・斯密对资本用途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1):001.

[8] 崔友平.资本理论述评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0(8):

006.

[9] 郭广迪.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角度:

长期,短期和超长期[J].经济评论,2009(2):86-93.

[10] 王兴业.亚当・斯密的资本学说[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0(1).

[11] 丁文辉.亚当・斯密论中国[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86(4):004.

[12] 刘赣州.中国资本配置优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

[13] 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J].

经济研究,2005(01).

[14] 才国伟,钱金保,舒元.我国资本配置中的趋同与效率:

1952―2007[J].统计研究,2009(06).

[15] 彭志龙.从投入产出看农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联系[J].中

国统计,1990(04).

[16] 黄勇,吕捷,朱信凯.从不平衡到平衡:重塑中国产业结构[J].

江汉论坛, 2013(8):13-19.

上一篇:运用生活教育理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一篇: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