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质询:浅析电影《21克》

时间:2022-06-19 07:17:32

生命意义的质询:浅析电影《21克》

[摘 要] 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多执导的家庭悲剧片《21克》在死亡背景下演绎了生之图景,诠释了生的真义。一起意外发生的车祸将三个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他们在车祸之后的人生抉择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影片告诉人们: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生的勇气和信念,面对命运残酷的打击,负重求生,方才显示人的尊严与勇气。

[关键词] 《21克》;死亡;生命意义

2003年,墨西哥导演阿尔加多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了家庭悲剧片《21克》,该片由三位著名影星:美国影星肖恩•潘、波多黎各影星班尼西奥•德尔•托罗和澳大利亚女影星纳米奥•沃兹出演,因表演出色,纳米奥•沃兹获2004年美国奥斯卡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班尼西奥•德尔•托罗获最佳男配角提名。

这部获得业界高度评价的影片却让观众在初看时摸不着头脑,如评论者所说,导演和编剧“把这部影片像拼板玩具一样拼在一起,或者说把这些部分像打碎的陶瓷锅碎片重新拼合成一个整体”[1]。影片叙述了三个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但是采用的是时空颠倒、交叉叙述的方式,故事的流程不断入的场景所打断,镜头也不时从一个主人公转换到另一个主人公,全片上百个场景都以拼贴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序完全被打乱。导演伊纳里多曾谈及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大家自始至终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我想人们首先是感觉然后才是理解这些事物,我想让观众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也有剧中人的感觉。他们不能仅仅坐在位子上吃爆米花。”[1]伊纳里多的用意是以这种方式促成观众融入影片的情境中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影片的意蕴。因为《21克》是一部思想性的影片,它不以情节取胜,也不以人物塑造为目的,“这部电影是一种思索,是对我们错综复杂生活的思考:失落、爱的沉溺、犯罪感、偶然性、复仇、责任、忠诚、希望和惩戒”[2]。

在笔者看来,《21克》是一部严肃思考生命意义的影片,正如古人所言:“未知死焉知生”,死亡的存在迫使人们思考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由于个体生命的一次性,人生的每一次重大抉择便成为无法更改的生命印迹,而个体面对死亡的抉择其实就表达了他对于生命意义的认知。《21克》正是在死亡背景下演绎了生之图景,将人物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贯穿其间,同时也引导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影片开始部分,心脏衰竭、濒临死亡的大学教授保罗浑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他在思考生与死的关系:“这是死神的候诊室,这些可笑的管子,插在我手上的针头,我在这儿干嘛?我与他们何干?我不知道生命何时开始,或是何时结束?谁先被死神召唤?昏迷不醒的他?或是我?”保罗渴望生,但不希望自己的生奠基于他人的死,因此,在得知自己移植的心脏来自于克里斯汀娜丧生于车祸的丈夫迈克后,新生的喜悦为痛苦取代,似乎是他冥冥中对于生的祈求促成了迈克的意外丧生。因为这个原因,在获知自己的心脏将再度衰竭后,保罗拒绝了医生提出的住院等待换另一颗心脏的建议,他说:“我不能关在病房等别人死。”他决心自主地选择死亡。

杰克原是一名小混混,盗窃、诈骗、酗酒、贩毒,无所不为,16岁起就不断进出监狱,但是在牧师的开导规劝下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热心规劝与从前的他相似的不良青年。但是无心酿就的一起车祸破坏了他的平静生活,也摧毁了他对宗教的信仰。牧师教导他主耶稣知晓一切,他引导世人向善,赐福于信他的人,而杰克的疑问正在于主耶稣为何要在他一心向善之时借他之手导演这幕惨剧?为何不施与他力量去救被撞的父女,而是指引他逃离现场?善恶一念之差所作出的错误抉择使杰克怀疑自己笃信的神是否存在,是否如牧师所宣扬的,是至善的化身。失去信仰的杰克沦陷于罪孽感和悔恨之中,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让他想起那两个被弃于街头凄惨死去的女孩,他想以死赎罪,曾在狱中自杀,得知克里斯汀娜等前来寻仇,又主动上门只求一死。

克里斯汀娜是一名刚从阴影中走出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杰克制造的车祸夺走了她深爱的丈夫和女儿,让她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她的心中充满痛苦与仇恨,为了摆脱痛苦,她寄情于,过着自暴自弃的生活。保罗的出现给了她重新生活的希望,但在得知保罗就是丈夫心脏的移植者后,她又激起了对杰克的强烈仇恨,她以迈克之名要求保罗帮助自己复仇,决心亲手惩戒逍遥法外的杰克。

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其实都是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本来顺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互不交叉,但是,这起意外发生的车祸将他们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而他们在车祸之后的人生抉择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于一个以家庭幸福为生命价值所在的主妇而言,家庭的破碎意味着生命的破碎,克里斯汀娜对杰克的恨既源于对亲人的爱,也包含了对自我生命无法把握的恐惧。在这种恐惧感没有消除之前,也就是说,在她未能真正重塑自我之前,复仇将一直是她确认自我生命意义的方式。不过,在沉迷于痛苦并自暴自弃的过程中她对于爱的渴求也暗示了爱将成为她救赎自我的途径。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保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与死神抗争之时,他清醒地审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对生与死进行了深度质询,意外获得的心脏使他重获新生,他人的死成全了自我的生,也让他深感命运的戏剧性,因为一直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召唤的他从死亡线上逃离,而那些生命力充沛的人却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落入了死亡陷阱,保罗本应在这向死而生的过程中领悟生的真义,但是他却误入歧途,因为对克里斯汀娜的爱而盲目地跟从她实施复仇方案,他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寄托在他人身上,在爱与恨的移植间丧失了自我。对杰克而言,强烈的负罪意识的产生应归功于他所受的宗教训诫,他本是一名作恶多端的不良青年,如果在皈依宗教之前惹下同样的祸,他断然不会如此负疚。其实,只有尊重生命的人才能认识到剥夺他人的生命是何等深重的罪孽,在基督教教义中,尊重生命是一个核心观念。但是,对生命的尊重也包括对自我生命的尊重,杰克没有依托找到正确的赎罪之途,而是在放弃信仰的同时也放弃了对自我的把握,将自己的生命弃如敝履,他的选择也体现了自我的迷失。

失去自我的人不可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了悟生命的意义。在电影结局的安排上,编剧奎乐莫•阿瑞加可谓匠心独运。他没有以杰克之死作为结局,而是让保罗把原本给杰克准备的子弹留给了自己,而一心只想索取杰克性命的克里斯汀娜最终选择了宽恕,保罗死了,但他留给了克里斯汀娜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个新生命,杰克则回归了家庭。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深化了影片的内涵,使它没有停留于复仇的层面,而是更深入地质询了生命的意义。保罗出人意料的抉择正表明他已认识到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生的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死,更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价值附加于他人,他因此愿意重新拥抱死亡,在肉体的毁灭中获得精神的重生,而保罗的抉择也警醒了克里斯汀娜,让她认识到是仇恨使她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的挚爱,腹中胎动的新生命给了她坦然面对生活的勇气,也让她重新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她最终领悟了生命的真谛: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死者已矣,对生者而言,好好活着,让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再生,才是对已逝亲人最深切的爱。保罗的死以及克里斯汀娜的宽恕也让杰克重新获得了生的勇气,明白只有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才能真正赎罪,他因此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妻儿身边。

编剧阿瑞加说明了这个结局的构思契机。2001年“9•11”事件发生几个月后,在去纽约的途中他与小儿子通电话,他向儿子描绘大街上的景象,儿子问他:“他们微笑吗,还是仍然在哭泣呢?”他回答道:“你也知道,生活还在继续。”于是儿子说:“他们怎么能够再微笑呢?”儿子的话让阿瑞加进一步思索灾难面前人应采取的态度,“所以,我想这就是影片《21克》后面的含义。我希望看电影的每一个人都更加珍惜他们周围的人。”他说,三位主人公发现他们好容易逃出了各自阴森恐怖的地狱,却又重新被拉回黑暗的深渊。“不过,在黑暗的深渊里,他们又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火花――他们从未失去过对生活的希望。”[1]

在影片之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得知丈夫和女儿死讯的克里斯汀娜痛不欲生,她的父亲告诉她当年妻子去世他几乎活不下去,但是他明白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然而克里斯汀娜却告诉父亲她当时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死了,父亲还能再有欢笑,“我不懂你怎么能再跟人讲话,你怎么能再有欢笑,你怎么能陪我们玩。那是个谎言,日子不能就这样继续过下去。”此时的克里斯汀娜就像阿瑞加的小儿子一样,不明白哭泣并非表达痛苦的惟一方式,生活的强者不会总是为自己不幸的命运哭泣,他们会以微笑面对命运残酷的打击,而在内心深处他们所感受的痛苦并不亚于那些整日愁容满面的人。要经过生活的洗礼,克里斯汀娜才会明白,生活还在继续,生命也在延续,她会再次绽放笑容,也会接纳新的爱,并以充满活力的身躯孕育新的生命,这就是生之中蕴藏的希望。

事实上,影片之所以取名为“21克”,就有其特殊含义。1990年,一直致力于搜寻灵魂存在迹象的美国医生麦克•道格拉提出了“21克”的概念,他通过实验证明,人在死亡时有一些物质从身体离开,人死后体重会减少21克,麦克•道格拉认为,在死亡瞬间离开人的身体的就是人的灵魂,减少的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3]编剧阿瑞加正是借用麦克•道格拉提出的“21克”概念来寄寓他对生与死、得与失、轻与重等生命议题的思考。影片最后以这样一段问话结束:“我们能活几次,我们能死几次。他们说人死的那一刻,会失去21克的重量,每个人都一样,21克有多重?我们到底失去多少?我们几时失去21克?21克有多少?我们得到多少?我们到底得到多少?21克,五枚铜板的重量,一只蜂鸟的重量,一块巧克力棒,21克到底有多重?”21克,代表了生与死的转换,也体现了得与失之间的联结,就如迈克与保罗之间的联系,从迈克身上失去的21克为保罗所获得,迈克之死成全了保罗之生,但是保罗虽然得到拯救生命所需的心脏,却从此失去心的安宁,他最终还是失去了这21克。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在得与失之间转换,所以人应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应得的,又该如何珍惜自己已得的。

21克,不过是五枚铜板、一只蜂鸟、一条巧克力的重量,这是一个极轻微的重量,但是当它代表了灵魂的重量时,毋庸置疑,它又成为人所不能承受之重。21克也提示了人们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阐述的:“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与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也就离别真实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4]人生本是一个负重的过程,为着对他人和自我的责任而负重,或许,正像影片所昭示的,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生的勇气和信念,面对命运残酷的打击,负重求生,方才显示人的尊严与勇气。

[参考文献]

[1] 司马晓兰.21克[J].世界电影,2005(03).

[2] 周冬莹.生命与死亡的碎片组接:《21克》[J].当代电影,2004(05).

[3] 李睿.21克:命重如斯[J].电影世界,2004(07).

[4] [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洪涛,孟湄,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均霞(1974― ),女,江台人,硕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上一篇:由《花样年华》谈旗袍 下一篇:J•K•罗琳与《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