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建议

时间:2022-06-18 11:13:5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建议

十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课一直以简单的办公应用软件为主要教学内容,逐渐处于边缘化、被整合甚至消亡的地位,我们通过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内容重组教材,构建学科体系,以期给大连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指明发展的方向,以利于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的理论依据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内容陈旧的教材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于是我们按照省教育厅“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修订工作会议”的要求,着手重新改编教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生活、学习中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方法,具有计算思维和程序思想,能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具有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董玉琦等专家学者提出的基于STS视角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构建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科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指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物理、数学、逻辑、算法等,常指的是信息技术的原理、硬件、程序、操作系统等。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后,能使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并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原理基础上的软件应用、信息处理与交流(操作系统、网络、文字处理、图片处理、声音、视频)。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后,能评价和使用信息技术,包括新兴的、不熟悉的技术,分析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是指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自信、有创造力的ICT使用者,将贯穿渗透在科学、技术学习的始终,就像余胜泉教授说的:技术与我们的环境融合成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生态、信息社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组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加、删除、更新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保证教材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第二阶段,研究建立学科体系,增强科学性。

1.与时俱进增删教学内容

近几年,Scratch、机器人、传感器不断出现在优秀课的展台上,决定了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研成果的体现。信息科学、计算思维、程序思想相关内容有利于信息技术学科持续发展,使学科的科学性加强,因此我们用Scratch取代Logo,课时从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同时,为了支持国产软件,增强爱国意识,我们用WPS取代了Office;操作系统变为Win7,增加了新技术,如平板电脑、二维码、WIFI、传感器、机器人(扩展部分)、手机APP、云、人工智能等。

2.建立学科体系

建立学科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宏观地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而不局限在操作上,操作系统是WinXP、Win7还是Win10都没有关系,只要掌握基本操作规律和方法即可;办公软件是Office2001、2003、2013还是WPS也无所谓,技术发展快,现在学的软件学生长大以后都淘汰了,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形成一条主线,要求教师能引领学生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脉络,学生能掌握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并把信息科学进行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狭义的信息科学是指物理、数学、逻辑、算法等,广义的信息科学还包括硬件、程序、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原理,等等。众所周知,数理逻辑是产生二进制门电路的基础,接着产生最原始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编程是为了让硬件工作,为了更方便操作于是有了操作系统,有了其他网络硬件和多媒体设备,从而实现了各种应用功能……因为在小学阶段涉及的物理、数学原理比较少,多媒体和网络内容较多,所以小学阶段信息科学部分就是扩大学生使用软件的范围,而且尽可能浅显易懂,让学生对各类软件有初步了解,掌握其基本规律。经过研讨,我们把现行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如下图所示,小学课程的学科体系分为硬件系统与原理、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硬件系统与原理主要包括数理逻辑基础、硬件原理、程序原理、操作系统;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多媒体演示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包括网络浏览、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重组后的教学建议

1.凸显学科体系,形成知识脉络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学生要概括了解知识主线,形成学科意识。教师需要结合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延展知识面,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每单元的起始课都是一堂以理论为主的课,教师应联系上下单元的内容,概括本单元涉及的理论,加强概念知识的理解,指明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对本单元技术操作涉及的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并适当扩展新技术。单元结束时,除了总结技术操作、综合完成项目学习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画出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但在总结时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通俗易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把操作方法进行关联、迁移,授之以渔。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项目研究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回顾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使其能辩证地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不变与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2.加强创客教育

应重视学生计算思维、程序思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制作作品时要强调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了Scratch和机器人后,要适当开展创客教育,鼓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形成应用生活、方便生活的意识。

3.基本技能训练常态化

键盘、搜索等基本技能课时虽然减少,但它们仍然很重要,是信息时代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训练内容应设计成螺旋上升式,既不能枯燥乏味,又要逐步深入加强。

4.各年级同时改版,查缺补漏

本次教材改版没按以往滚动式更换教材而是各年级同时更换,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同一知识在新旧教材中位置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比新旧教材,查缺补漏,教学时仍以信息技术核心内容为主,如键盘、搜索引擎、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程序设计等。其次,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站(),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编辑处理。最后,如果查缺补漏部分教材中没有,上课时则要求教师制作演示文稿、自主导学案,以便学生学习。各年级以新教材为主,经过两个学期的调整,明年正式按新教材课时顺序使用。

5.机器设备配备

学校要建立机器设备过渡期处理解决方案,当遇到重做系统时要注意时机,且要兼顾到不同年级的教学进度。

6.教师培训

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除了以往的教材培训,还要有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如WPS操作的规律性、Scratch、平板电脑、APP、二维码、人工智能等。

7.师资和课时安排

重点知识内容向低年级下移,最好从二年级开始就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正式上课。教师、设备配备充足的学校建议每周两个课时,不足的学校建议每周至少一课时。

教学内容重组是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学研究成果的体现,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为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上一篇:夏日酷暑让你的汽车防患于未“燃” 下一篇:业内专家解读汽车漏油故障6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