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地区体育文化遗产梳理与传承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18 12:57:00

青海东部地区体育文化遗产梳理与传承调查研究

摘 要:青海海东市体育文化遗产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体育文化传载着中国先人的智慧结晶和审美传统,同时也涵容着时人的文化质素和生活创造。其内容与形式、工具与材料、技法与风格,固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体现着体育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体育审美的时代风尚。对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采取生态、活态、动态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从历史的经验和目前的情况看,只有认清体育文化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使其葆有文化的延续性并仍富有强健的生命力。

关键词:体育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开发创新

互助县“轮子秋”、乐都区“南山射箭”被命名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次调查是对海东市本土体育历史文化与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一次梳理。实际上调查行动的推进过程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实现过程,它会对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营造,人文气质的塑造以及文明素质的培养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不可估量的辐射效应。

一、青海东部体育文化遗产情况梳理

海东市境内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六个世居民族为主体的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有神话与传说、青海方言、谚语、禁忌、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风俗、民居、饮食、服饰、民族体育等,这一切恰是青海文化的精神所在,是青海民族的标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民族之魂。它深厚但也脆弱,部分内容已逐步消失。因此,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要求,从“体现青海地方特色、能系统地挖掘出相应的体育文化体系、在青海东部普遍存在或曾经普遍存在”三个方面出发,根据初步资料,整理基本框架如下,并给出挖掘保护的初步意见。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4年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工作重点。在良好保护政策和文化旅游的社会氛围下,“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2008年,由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轮子秋”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打造了“轮子秋”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表演,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土族的魅力,更是展现了“轮子秋”复杂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艺,从而大大提高了“轮子秋”的知名度,

三、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1、加强民间的普查和建立体育文化博物馆

实施“体育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所要传承的对象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保护与传承,对现存的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实施全面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体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体育”及其产生过程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特别是对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实物要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普查的过程需要有资金作为后盾,为此应调动政府、社会两方面的力量,建立相应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扶持机制,确保“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保护有必要的经费支持。海东市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于“体育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及创新研发的专项资金,为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2、加强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人和体育文化广场项目的培养

任何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关系到人。“体育文化遗产”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其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传承人的存在是“体育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源泉和基础。因此,传承人的培养在“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中据首要地位。

3、开发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文化节庆活动,宣传好“民族体育文化”

民族体育文化在保留其原生态文化传统的同时,深受多民族文化影响,其节庆活动非常丰富。节庆旅游,是以节庆活动作为特殊的旅游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旅游地主题性很强的旅游产品。现阶段,我们可以以现有民族体育文化产品为基础,遵循原生态原则,打造有特色的青海东部区域民族体育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开发主题鲜明、系统性强、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4、全面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相对于传统意义的民族体育文化产品而言,现代的“体育文化”在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有了更广泛的用途。它不仅是贴近老百姓生活、娱乐的必需品。开发体育文化旅游商品,时下应该保持民族体育原有的和原生态的生产方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壮大丰富的文化内涵,强调其历史性、原生性和文化性,将它作为一种青海东部区域的传统体育民间手工艺术品来体现其商品经济价值。以旅游开发的模式带动“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极大地拓展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发挥青海海东地区区域旅游主体资源优势,开发融合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线路

在“体育文化遗产”发源地除传统体育技艺外,也存在有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如果能合理规划这些旅游资源,创造出既有自然景观,又不乏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不失为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的有效形式。目前,海东市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迷人胜景很多,有风格独特的群山峡谷群;宗教寺院等等……这些自景观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价值。海东地区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闻名遐迩,土族“六绝”、歌圩、舞蹈、婚嫁和奇风异俗以及各种风味小吃,“农家乐”及农业观光,这些资源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海东地区应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东风,推出一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在开发景观旅游的同时,把体育文化寓于奇山秀水之中,使之更具文化底蕴。让人们在陶醉于秀美山川的同时,也被“体育文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体育文化遗产”既是青海东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我们对“体育文化”应持原生态传承的态度,不再囿守传统的生活传承方式,应积极添加现代因素,利用技术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努力做到在开发利用中去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现代社会和文化旅游语境下,“体育文化”是可以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而存在的,通过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用旅游产品的创新形式去实现它潜在经济价值,这对实现“体育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筹集保护资金,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族传统体育史增添活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可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方式进行有效对接,促成旅游发展、“体育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昱.青海省志索引[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5]国家民委.互助土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崔永红、张得祖等.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周恩明(1962-),男,四川乐至人,青海民族大学体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

上一篇:试论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的重要性 下一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