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探索

时间:2022-06-18 12:51:25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探索

摘要:大众传媒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每一次变革都会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重大变化,在大众传媒与流行音乐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关键词:流行音乐;大众传媒;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20-01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媒介的关系是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域,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已成为研究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传媒关系的研究探讨并未引起音乐学术界的重视,对于流行音乐与传媒关系的界定、流行音乐与传媒的属性内涵的判断、流行音乐与传媒共同对教育的影响、流行音乐与传媒辩证的社会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国学术界一直没能取得太多的学术性研究成果。当下,在流行音乐与传媒关系的探讨上,一般是随机性的意见多、系统性研究少。仅有个别文章或著作中的某些章节和段落,从传播学以及流行音乐的商品文化属性等角度,对流行音乐问题进行了一定建树的探讨和研究,但一是缺乏在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对其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二是缺乏对传媒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整体的把握。种种原因,有关改革开放30年来流行音乐与传媒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展开。

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转型时期 (1978年――1985年)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有时简称为POP music)。我国的流行音乐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流行起来的。纵观音乐学术界,对流行音乐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我国一般把“popular music”翻译“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其中流行音乐更为普遍。

自1798年以来全国录音磁带的生产量不断的增加,同时,借助由国家控制的电视与广播,许多歌手及歌曲也得到媒介的广泛传播,如《军港之夜》、《小螺号》、《我的中国心》等等。此外随着媒介的发展,大量的港台流行音乐进入大陆。中国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上开辟了一条由“说教性”、“艺术性”向“世俗性”、“娱乐性”转变的道路。“走穴”和“扒带子”就是具体体现。

流行音乐借助大众媒介赢得意识形态认同。早期流行音乐由“抒情歌曲”孕育而生,虽为大众接受,但由于没有受到“官方”或统治意识的认可,它受到来自各种非音乐方面的争论。但是随着大众媒介长时间的渲染与传播,人们逐渐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80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全国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评选出的十五首抒情歌曲。这次评选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参加评选的群众达25万人之多,订购评选歌曲十五首的人数,也超过百万人。在一定意义上,在这十五首抒情歌曲影响下产生的其他抒情歌曲,为以后大陆原创性流行歌曲风格的探索和转变方面做了必要的尝试和准备。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繁荣时期 (1986年――1997年)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模式的建立,通俗文化消费群的形成,大众媒体的逐步完善,流行音乐由非自然性向自然性转化。音乐由前期“轻音乐”、“抒情歌曲”成型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媒介的大力助推下,关于流行音乐舆论上批评明显减弱,肯定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占了上风。

在流行音乐己经成为一种音乐类型并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同时,若要寻求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土壤不可能不对它发生影响,但要将这种影响放大并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作为媒介的音像出版社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截止到1985年底,经广播电视部批准成立的音像出版单位,全国己有72家之多,1986年全国生产盒式音带7400万盒,1988年以中国西部民歌风格为主体的“西北风”流行歌曲生产量也达到了最高峰。而“西北风”的流行主要靠音像业,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播。音像出版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无疑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989年,“卡拉OK”这一新的传媒娱乐形式引入中国内地,并迅速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起来。由于“卡拉OK” 运用了现代科技成果,具有娱乐传播大众性与广泛的参与性,能够把一般群众的对专业化演唱的期待变为现实,也即由原来的被动,不能选择的欣赏,演唱等状况下解放出来,变为主动,可选择的,并带有明显的自娱性质。因而成为当时一般商业交往消费活动中首选场所,一时间带有“卡拉OK”的歌厅、舞厅数量猛增。歌厅的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歌星,并带动一大批乐队的产生。

这一时期,大陆流行音乐界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签约制”的引进与试行。正是由于制作体制的改变(流行音乐的操作方式有了改变),中国流行乐坛摆脱了过去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一大批具有潜质的歌手获得巨大成功,歌星杨任莹的成功就是一例。

三、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新媒介时期(1997年至今)

随着通讯技术和因特网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经历了由录音机传播到广播电视传播再到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同时其传播载体也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而经历了由80年代的手提录音机,到90年代的随身听(Walkman)、再到90年代末的CD播放机、以及到现在的MP3技术及数码产品的发展与衍变。

不同的传播媒介、不同的传播载体则培育了不同的消费观念与不同的接受群体。音乐传播的数字化以及国际资讯的即时性使人们可以做到直接接受到世界各国的音乐,使得国内流行音乐信息能够做到与国际同步。这无形中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流向。这种在网络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数字音乐、网上传输、网上下载等流行音乐消费方式,使得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方式也随之改变。

由于网络在音乐传播活动中有很多优势,利用网络传播音乐成为当今音乐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音乐作为一种传播音乐的新的媒介的事实,已大大超越了它仅仅作为一种音乐传播工具的意义。但由于网络没有经过任何唱片公司授权,因此这些盗版音乐严重损害了唱片公司的利益,并由此而引发了世界性的数字音乐版权问题。尽管存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但丝毫没有对网络传播产生影响,人们利用网络听音乐的比例逐渐升高。网络音乐还开创了一种流行音乐传播的新模式。在网络音乐中,可以由个人将创作、演唱、制作和发行合为一体,不经过任何唱片公司,自己将作品上传到网络中进行传播,一首网络歌曲从制作、发表到传播全部在网络中完成。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传媒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新的生产技术和消费形式,扩充了流行音乐视听的信息量,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流行音乐本身的内容和意蕴。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拓展了现代大众传媒的表现力和影响力。换言之,“传媒”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既是鱼水相依又是交互推动的。无论是音乐产业的生产还是音乐文化的消费,显然都与大众传播媒介密切相关。传播媒介不仅为流行音乐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信息的载体,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全新的体验和感受,甚至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相信,通过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流行音乐产业必将获得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载体和渠道,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会大步流星,走得更顺利。

参考文献:

[1]李妮娜.大众传媒――流行音乐的助推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

[2]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4.

[3]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

[4]徐元勇.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J].中国音乐学,2008.

[5]雷美琴.中国流行音乐30年音乐批评与理论研讨的回顾[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9.

上一篇:“150女性”的外观管理方案研究 下一篇: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