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时间:2022-10-11 03:55:29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流行音乐是一个在二十、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全面地研究流行音乐,已经是研究城市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有机部分,同时也是民族音乐学自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因此,客观全面地分析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分析的理论前提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的体现,它是事物存在的外部条件。任何事物的功能都取决于它的内在含义,它不可能超越该事物的内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① 因此,“文化功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样式对社会、对人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最终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和效果,即:

文化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提高他们的素质,完善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②

另外,展开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研究要把握流行音乐自身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流行音乐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功能”时,受其自身文化属性的内在规定,必然会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不同于其他文化样式的文化功能。

流行音乐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的关系又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对社会及人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指向对象等等,而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作为流行音乐文化属性、文化特征在社会实践中的呈现,进一步证实了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本质存在。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文化属性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又必然受到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使其文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表现出与其一般文化特征不一致的效果。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1. 流行音乐的消遣功能

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易懂、缺乏理性深度的特点,绝大多数作品不需要欣赏者进行沉重的思考而成为大众在闲暇时间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的一种选择,尤其是“卡拉OK”的出现,使得这种选择的程度大大提高。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文化欣赏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的创作者,这种文化身份的转变更是加大了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

2.流行音乐的消费功能

流行音乐的消费广义上是指通过各种流行音乐音像制品的销售、各种商业性质演唱会的举办以及通过流行音乐歌星带动的具有一定时尚性意义的各种消费。狭义是指歌迷在购买了这些流行音乐制品后反复欣赏、多次聆听的享用行为。需要说明的是,流行音乐的消费和其他文化消费有所不同,即:歌迷因为喜爱某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或者是某一歌星进而去购买该种风格、该歌星的流行音乐制品。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消费更多地带有符号或者是象征化的意义。“这种符号化或象征化既是个性化的要求和生活品位的追求,又是为社会所促发和鼓励的结果。”③

3.流行音乐的消解功能

流行音乐的消解功能一方面是指流行音乐受商业运作机制的影响,日益商品化、传媒化,在商业利润动机的驱使下,大量媚俗的流行音乐作品出现,消解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艺术性;另外一方面是指,由于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特性使得流行音乐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功能。

由于流行音乐过于强调商品性,使得大量流行音乐只注重“包装”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又会对消费者曲意逢迎,导致媚俗性作品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消解着流行音乐艺术的精神价值和艺术性。可见,过度的商业化扭曲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导向。

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文化特性又使得流行音乐具有对支配文化(以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为主的文化样式)进行不同符号意义的解构和颠覆的消解功能。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分为直接消解和间接消解。直接消解方面如:一些摇滚作品对红色经典作品(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的重新演绎。

另外一方面,流行音乐中大量情爱歌曲的存在也间接地起到了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过多地注重表现个人感情纠缠使流行音乐表现题材越来越单一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忘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上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可概括为“三消”功能,即:消遣、消费、消解功能。

4.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④功能

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功能主要表现在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刺激。

传统的文化传播、或者说文化传递一般是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传播;古典的、严肃的音乐对通俗的、流行音乐的改造;学校的、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业余的、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帮扶”。而流行音乐的这种“文化反哺”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即: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刺激。

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功能还表现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如流行音乐中大量红色经典歌曲、公益歌曲、环保歌曲的存在等等。另外,许多严肃音乐也从观念、形态、行为等不同层面对流行音乐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如:高雅音乐通俗化等等。

5.流行音乐的体制外低成本教育功能

该种文化功能主要是指社会各个阶层通过接触流行音乐可以或多或少地获得相关音乐知识、技能,进而弥补“体制内音乐教育”⑤存在的种种缺陷。根据笔者曾做过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认为,通过接触流行音乐使自己获得了一些音乐知识。如果对获得音乐知识的多少忽略不计而只以“是否获得”作为标准的话,“获得过,但不多”与“获得过,很多”两个百分比的总和,高达90.2%。

可以说,流行音乐因其具有的体制外低成本音乐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制内音乐教育的不足。

6.面对外来文化渗透,流行音乐的引入和抵御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文化策略,通过各种文化渗透的方式,试图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及社会主义政权国家进行文化的入侵。

在流行音乐领域内这种文化的渗透体现在大量欧美流行音乐作品输入大陆;大量以西方音乐创作观念、技法、演唱风格为主的大陆原创流行音乐在流行乐坛出现,流行音乐风格越来越欧美化;西方音乐审美观念在大陆听众群、创作群、各种媒体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更有一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及MTV画面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群众中引起不良的影响等等。这种文化渗透的后果就是广大听众对中华民族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审美习惯的背离。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民族化”的探索和追求。在借鉴欧美流行音乐先进的技术、创作观念的基础上,也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点的流行音乐作品,出现了大批民族风格特征显著的流行歌手。

这种具有本民族传统音乐风格、特点的流行音乐,在客观上已经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维护文化、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的文化功能。

7.流行音乐的社会“安全阀”功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也不断承受着由社会变革、转型及其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强烈的冲击。大众普遍有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⑥ 这种状况由于受我国青年社会生活“边缘性”⑦特征的影响在青少年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认为自己遭受到社会挫折的青年迫切需要某种文化上的认同感。由于这种挫折是来自社会主导阶层,所以,社会主流文化不可能成为广大青少年抚慰精神的替代品。广大青少年选择与其心理需要相适应的文化样式、并在这种文化样式的消费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无疑,具有青少年亚文化属性的流行音乐成为这种心理需求的一种选择。

通过对与其自身心理需求相适应的流行音乐的消费,广大青少年消极、激进、烦躁的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从而减轻并缓和了紧张、对立的情绪,保持心理上的一种相对平衡。这种现象在摇滚乐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如歌迷在摇滚乐演唱会上的种种“疯狂”举动。

除了摇滚乐具有不良情绪释放的功能外,一些表现友谊、呼唤真情的流行歌曲如:《爱的奉献》《好人一生平安》《常回家看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由社会失范引发的人际关系的真情缺失、道德规范作用的消解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心理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从而发挥着疏导不良心理、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8.流行音乐的文化标志功能

流行音乐的文化标志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身份标志与文化时代标志两个方面。

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的,亚文化的文化属性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特征。流行音乐中大量以“成长主题”为题材的作品更是直接以青少年为倾销对象。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常通过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因为对某一歌星的喜爱而成立的“歌迷会”;因为对某种风格流行音乐的喜爱而收集该种类型的流行音乐,并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对歌星服饰、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的某种程度的模仿;某种对流行音乐欣赏的方式因具有一定范围的普及性而具有的标志性。如:闲暇时,甚至在工作时带着耳塞听流行音乐,使用MP3从网上下载流行音乐,随身携带“随身听”、MP3等播放工具等等。

可以说,以上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种种外化形式已经具有了某种文化身份标志的功能。也就是说,具有这些文化标志的人大多数是青少年,这种外化形式是年轻人的特权。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智的成熟,青少年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会慢慢地远离这些“标志”而以新的“标志”适应新的身份。

流行音乐除了具有文化身份标志的功能外,还具有文化时代标志的功能。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商业性、高科技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等文化特征决定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阶段;它的“流行”和“消费”特征标志着中国大陆已经进入全面商品化社会的发展阶段;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又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政治文化生活较过去相对民主的社会阶段。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及其负面影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流行音乐因其所具有的复合性文化特征而表现出文化功能的复合、多样的属性,甚至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这些文化功能既有属于积极性的、对社会发展起到良性推动作用的正功能,如:消费功能、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功能、体制外低成本音乐教育功能、“安全阀”功能等;也有属于消极性的、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负功能,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功能、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等;还有一些带有中性色彩的文化功能,如:“文化反哺”功能、文化标志功能等等。

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种种文化功能无一不是和其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相对应的,而这些文化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功能转换的性质,即:正、负功能之间可以出现相互转换。如:消费功能与社会资源浪费之间;“安全阀”功能与缺乏规范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功能与民主政治建设之间;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流行音乐“殖民主义”倾向之间的功能转换。

鉴于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具有功能转换的特点,我们就必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及时地调整,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流行音乐的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对其中可以不加过多的限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流行音乐所具有的这些文化功能,对于我们正确评价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协调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思琦 河南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文学博士

上一篇:音乐广播的好领导 下一篇:20世纪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