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回乡种粮提出的新课题

时间:2022-06-18 12:49:10

农民回乡种粮提出的新课题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较去年同期增幅提高了7.6个百分点,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加了近25%。粮价提高了,农民增收了。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回乡种地的农民也增多了。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中央政策奏效了。这一点的确不假,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种田增收,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又回到乡下想要回已经转包出去的承包田,有的村干部也试图在秋收后对承包田进行重新调整,以此来缓解回乡农民增多与承包土地紧张的局面,没想到却受到种田大户的抵制。原因很简单,当初种粮处于低谷时,一些农民把地转包给种粮大户,现在形势刚一好转又要把地要回去,大户们当然于心不甘。但对于那些并没有在城里获得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来说,土地依然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且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无论是选择种地还是做工,都是他们的权利。如此看来,如何妥善解决有地与无地农民之间的这种矛盾,眼下真成了一些农村的实际问题了。

眼下粮价提高,大量进城农民受利益驱使纷纷返乡种田,重新划分承包土地可能会加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即使维持粮价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仍然会影响下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一旦种田比较利益下降,大家又纷纷出走撂荒土地或者再转包出去,就可能使不太稳固的农业基础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有鉴于此,要继续把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好。首先要进一步解决好当前的问题,搞好秋粮收购,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抓好秋冬种,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解决好回乡种田农民的长远出路,还有赖于统筹城乡发展,使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去从事非农产业,而不是重新回到土地上来。尤其是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必要的保障,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具备条件的农民更多更快地转移到城镇去就业和定居。只有城乡之间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不断开拓经济发展空间,进城农民返乡争地的现象才会随之减少,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才会获得稳定的保障。(摘自2004年10月28日《经济日报》)

上一篇:“不可能三角”不能作为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依... 下一篇: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