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同兴共赢

时间:2022-06-18 10:52:00

校企合作 同兴共赢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石铁路院”)诞生于1950年,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以特色骨干专业为重点,工、管、财、经、文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是具有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拥有对外经营权的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中国铁建以工程承包为主业,集勘察、设计、投融资、施工、设备安装、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外经外贸于一体, 经营业务遍及除台湾省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发展国家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一个是特大型建筑企业,多年来在工程施工、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走过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历程,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合作双赢”的经验。“十五”期间,中国铁建和石铁路院合作完成了很多项目,其中有100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地方多种奖项。

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

中国铁建和石铁路院的产学共兴、学研同升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如果以时间或年代划线的话, 2000年以前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中国铁建各工程局与石铁路院同属一个系统,项目合作、学生实习以及学生就业,都是在中国铁建的统一协调下进行;而在2000年之后,受到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的影响,合作靠的是同一工作目标、同一经济基础、同一结合方式的“利益驱动”,属于纯粹的“校企合作”。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双方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是:

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

共同组织学生的生产性实习,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使学生与生产一线职工、与实际工程项目、与实际技术工作“零距离”接触。

学生实习实训,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突出特点。生产性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大困难。一是施工项目存在不确定性,施工项目不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进行的;二是工程项目本身存在环境多变性,特别是铁路工程点多线长,危险因素多,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接收学生生产性实习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三是工程项目部派出的指导老师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难于和学生生产实习的主要目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此学校采取了一定的办法,首先是加强信息采集,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采集和跟踪,什么工程,那些企业中标,工程量多大,有那些难点技术问题等等,比如在修建沙通铁路中参加了铁路复测,在修建京九铁路中参加了部分工程的复测,进度、质量控制等活动;其次是多途径展开对过去由学校毕业、现正在工程局担任工程主管或部门主管等校友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实习找场地;三是对即将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动员教育,针对工程性质选择带队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和方案,在实习实训中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保证按计划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学生在实习单位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在建筑工地,注重发挥积极作用,从基础测量、定桩放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注等等,都能出色地完成。

共同组织科技项目攻关,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进行科技合作是突出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工程局有了技术难题愿意找学校参与解决,学校也愿意参加这种工程项目的合作。比如1988年修建济青高速公路需解决路基、路面技术问题、1993年修建京九铁路需解决深水桩基础技术问题、1996年修建南昆铁路需攻克复杂地质情况下的隧道开挖、桥梁架设等关键技术难题等,学院分别与中国铁建11、13、14、18、19、20等工程局的科研人员组成技术小组,共同进行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设计。这些工程竣工后,京九铁路吉安至定南段、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目前,中国铁建的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应该说这里有校企合作的成分,也应该说是产学研结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十五”期间,学校与工程局共同申报工程技术科研课题16项,全部以工程项目为实验点并且全部结题,其中10项获得中国铁建科技进步奖。

共同组织施工项目生产,创造多项优质工程

早期的校企联合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往往是有了工程项目、有了技术课题,中国铁建就从所属单位和学校抽调科研人员组成班子,共同进行施工组织。如1993年修建太旧(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由中国铁建协调,由学院派出教师与18工程局4处共同组织了一条隧道、3座特大桥的施工,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解决了煤炭采区稳定性分析,桥头跳车防治措施,泥岩、砂岩填筑路基施工技术等难题,先后荣获山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而在2000年以后,工程局出于技术力量的考虑,学院也出于铁路施工经验的积累,校企双方坐在一起,研究了产学研结合问题,是建立在共同目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学院与中国铁建十二、十四、十七工程局达成意向,学院派出教师参加朔黄铁路一期综合工程,共同组织了路基土石方、桥梁、涵渠、隧道、电气化接触网等施工,一起解决了线下工程,路基碾压密实,桥、隧建筑结构稳固等技术问题,线下评定单位工程474项,合格率100%,2002年9月一次通过验收,获得铁道部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共同组织举办短期技术培训

由于目前石铁路院仍是中国铁建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企业的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仍由石铁路院举办。不过举办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方案,企业提出培训课题,学院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双方共同审定;变化之二是不局限于在石铁路院的“院”内进行,而是走下去,深入到基层,由学院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变化之三是培训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增加了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解决,注重技能水平,即增加现场实作考核。从2001年始每年都要为中国铁建举办十几次短期技术培训,培训专业工种包括线路、测量、实验、财会、物流等,参训达3200人次以上。

比如在修建青藏铁路过程中,针对高原铁路修建难题,共同组织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带的隧道支护、桥梁架设、混凝土浇注等技术培训班;朔黄铁路建成后,急需建设规范管理的合资铁路运营体系,学院抽出人员举办物流、财务等培训班,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编制了《朔黄铁路物资电子价格目录》。

共同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认定

2002年石铁路院被河北省批准为职业资格鉴定站,具备桥梁、隧道、防水、建材实验、测量等高级工鉴定资格,正在筹备电工及仪器表装配、起重搬运机械操作的鉴定。经职业资格鉴定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每年学院举办的由各工程局参加的就业洽谈会,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热点。在职业资格鉴定中,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程序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也作为考核员参加考核工作。

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上述这些结合方式,加强了工程局与学院的联系和沟通,密切了企业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双方有了共同的目的――人才培养,共同的追求――为社会服务,企业“借脑生智”,学院“背靠企业”,结合的结果带来了“校企双赢”:

产学研结合是中国铁建企业的技术支撑

目前的中国铁建连续9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2006年排名第7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第20位,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排485位。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企业科技进步,靠的是产学研提供的技术支撑。

早在兵改工之初,中国铁建就以市场为导向,瞄准行业尖端,坚持把先进技术与推进创新相结合,创新企业科研体制,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培养铁路施工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所有参建的标志性工程,都由企业科技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比如在早期的合作中,学院参加了沙通铁路、太古岚铁路的线路复测、大桥施工等;近期在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以及青藏铁路修建中,参加攻克深水桥梁基础、复杂地质、高原多年冻土等多项难题,掌握了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技术,掌握了客运专线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掌握了斜拉桥、悬索桥、轻轨PC梁及磁悬浮梁制架等所有桥梁工程技术,承担和参加了国内标志性地下工程的建设任务,参加设计国内最长的乌鞘岭隧道、最长的TBM法施工的秦岭隧道、最长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海拔5010m的风火山隧道、跨度最大的三亚地下洞室工程,承担了第一座跨越武汉长江的盾构工程的设计和世界盾构直径最大的南京过江隧道工程,完成了亚洲最长的黄河顶管工程。科技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产学研结合是石铁路院发展的物质基础

应该说,产学研结合带来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2000年以后表现得特别突出。

首先是在工程局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建成了铁道工程、工程测量、深水桩机等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认识线路、钢轨、道岔、涵洞、桥梁等铁路工程实体,不出校门就能知道修建铁路的艰苦复杂性,初步认识工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这些物质基础的作用,专业建设层次提高了,2004年、2005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评为国家精品专业,铁道工程、楼宇自动化被评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涉外财务会计评为省级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课程水平提高了,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测量、PLC应用、高等数学、电机与电力拖动、施工企业会计、公文写作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工为主,管、经、财、文为两翼的高技能人才教学体系。

其次是在中国铁建所属工程局建立了30多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和条件,提供“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氛围,实现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零距离”对接。

最后是以定单形式,中国铁建成为石铁路院学生的就业基地。1998年国家取消计划招生、计划分配后,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经过广泛协商,学校逐步与企业采取定单形式培养计划,共同商定招生专业、人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有的还共同制定课程内容。2004年,中国铁建22局需要铁道工程、建材实验、仪器仪表安装等专业的学生,与学院签订了50人的定单培养合同,这批学生明年就按计划毕业后到22局就业。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为招不到合适专业的学生而东奔西走,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后顾之忧。近三年来石铁路院毕业生结业率连续达到95%以上,土木、建筑类毕业生达到100%,其中85%到中国铁建工程局就业。

产学研结合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上说,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意义非常重大,工程局和学院都有积极性,可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又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在思想观念上要把产学研看成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应该说,企业和学校在对待产学研问题上,企业和学校都有积极性,但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是搞施工生产的,学校是搞教育教学的,分属两个行业,特别是在分属于不同区域的情况下,不能结合或结合的难度很大;二是学校认为人才培养企业也有责任,而企业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是社会责任;三是对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没有把产学研结合纳入指标之内,特别是企业只有规模、效益、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即使推广ISO9000系列认证,也没有把与学校的联合涵盖进来。为此应该解决的观念问题是,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的理念,主动与企业沟通,广泛宣传产学研结合的意义;而企业也要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学生生产实习,为科技项目合作等提供便利条件。

加强校企经济利益的、长效的紧密结合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没有了行政干预的效力,企业和学校在结合方面靠的是过去存在的“感情”因素,这种结合的范围和力度有下降趋势,一旦这种“感情”因素随时间推移而不存在时,这种结合也就会消亡。从理论上说,校企结合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但是作为企业更多的考虑是现实的经济效益问题,而不会考虑更多的人才培养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时间按排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错位”,比如企业急需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或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学校可能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吻合,或者抽不出教师去执行这个活动。反过来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但企业可能没有可以进行的项目,难于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因此,摸索一种能够既兼顾到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又能够兼顾学校实践教学需要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既能解决企业由于接收学生而增加的工作量,也能解决学校为学生实习而带来的麻烦,也是十分必要的。情况变了,我们的思维也应该变。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牵头组织若干企业,成立产学研结合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学校和企业共同沟通情况,比如科研项目申报、施工项目合作、学生实习(实训)计划等,学校和企业达成基本意向,制定共同的职责范围,然后再进行具体操作。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有了这种组织就有了基本依据,达成的意向也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前提,双方能够找到共同的结合点。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解决产学研资金不足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又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主要基础,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是相当大的。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主要解决教师工资和教学费用;另一块是学费收入,主要解决正常的教学业务支出。单靠教育经费和学费收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实训基地、产学研活动的开支需要的。而企业的收入是按区域性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预算,然后减去工程成本取得的,在预算内只包括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费用,并不包括与学校联合从事产学研活动的费用。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产学研结合产生的费用从哪儿出?从目前情况看,学校与企业联合产生的费用,包括科研项目、技术培训、接受学生实习等全部打入工程成本,实际上是挤占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解决产学研经费不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建设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到企业实习实训也应该给予补偿或利税减免等等;二是资源整合,企业和学校建立共享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强化市场化意识,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能力,以产学研养产学研,滚动发展;三是开拓投融资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开展产学研结合,把学校和企业置于社会环境中,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从社会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图片来源www.省略,中国铁建画册)

上一篇: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高等学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