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8 09:24:35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问题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风险揭示不够明晰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过程和相关宣传品不能充分揭示风险,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也没有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此外,银行对理财产品销售和服务也存在问题:不仅没有对本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相关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法律意识,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和部门处理客户投诉。

2.理财产品透明度不够

首先,理财资金运用管理信息不透明,尤其是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不透明对投资者的影响很明显。其次,理财收益的分配或者管理费用的收取信息不透明。对于信息缺乏透明度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在理财收益的分配或者管理费用的收取标准和额度完全基于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可以预见,这样的行为必然会使投资者降低对相关理财机构的信任度,从而使市场中的理财产品营销受到长远的负面影响。

3.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名目众多,但各家银行推出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仅局限于利率、汇率挂钩与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种产品,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

4.理财业务上面临的人才瓶颈

理财业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但要求每位理财人员同时精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是不可能的。在前台的市场营销人员配备上,虽然各行都配备了个人客户经理,但这些个人客户经理从事的业务很少与理财搭边,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

5.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与我国商业银行有业务关系的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基础数据和资金交易情况等资料基本上齐全,并有了专门的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法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查询到现有客户的有关信息。但对于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和挖掘仍很缺乏,客户信息的部门分割问题严重,个人业务部门、公司业务部门和机构业务部门所掌握的信息通常不是互通的,内耗严重;售后服务差,通常是在营销客户时非常投入,但不重视客户维护和客户增值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必要性分析

1.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创新的巨大市场需求

居民手中闲置资金的增多,增加了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而存款利率的连续下调,股票、证券、基金等多种投资产品或渠道的不断涌现,既增加了居民投资的兴趣,也增加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随着住房、医疗、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预期支出也不断增加。居民受潜在保值、增值心理的影响,迫切需要一种专门的机构为其提供理财服务,以达到其资产保值、增值,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而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以信用为资本的商业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无疑是雪中送炭。虽然根据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银行客户投资的业务还不能办理,增值还比较薄弱,但客户对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和企盼还是与日俱增。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引致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需求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经历了证券市场的牛市熊市,经历了理财产品市场的低迷与高涨,随着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理财渠道,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也逐年攀升。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理财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相关监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相应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维持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影响巨大。

3.我国工商银行持续发展引致的创新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和探索,已普遍认识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家银行已经把该项业务的开展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作为吸引更多的客户手段,理财产品的创新是商业银行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品牌宣传的一个亮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1.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理财服务环境

在当前大多数客户还是比较习惯于到银行办理业务的情况下,银行具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理财服务环境是开办理财业务的基础。因此,银行应选择功能齐全、环境宽敞、客户资源丰富的对外营业机构建立个人理财中心,理财中心内应设立开放式柜台和贵宾理财室,贵宾客户可以直接到贵宾室办理业务,享受个性化服务,减少排队办理业务的麻烦,使客户具有优越感、安全感。

2.完善和创新理财业务,打造理财品牌

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研究不同的群体的收益需求及心理预期,推出更多更符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创新出有个性的理财产品,打造自己的理财品牌。

3.建立核心人才队伍,创新考核和激励机制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队伍,积极培训金融理财师,为他们所从事的理财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培育金融理财规划服务成长的“土壤”,以充分发挥金融理财师的作用,以“人”为本,任何业务发展的核心力量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

(1977-),女,辽宁省义县人,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

范彩凤(1977-),女,辽宁省阜新市人,经济学学士,经济师,注册会计师。

上一篇: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