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8 07:50:23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开发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语文新课标的终极要求,而且和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相符合。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创新的态度。”课堂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善于自我思考,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探寻规律,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善于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比较强调互动,但有形式主义倾向,那种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求量不求质的问题,降低了课堂思维训练的要求,偏离了思维培养的目标。尽管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但只做表面文章,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激情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在课堂中要提出有质量的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即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讨论后得出。这种设疑寻导,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和参与需要,这是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阅读活动,产生真实问题的前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疑提问或设计适当的问题切入点,问题的设计要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加以适当引导,使全体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高效自主的阅读中来。在创设情境阶段,问题无论是由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还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都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并能置学生于“愤”、“悱”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课堂如果仅落在学生活动的表面形式上,而没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辨析,那学生的收获和锻炼都将大打折扣。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怕时间不够,恨不得学生能立即作出正确回答,即使是引导也是用了浑身解数把学生引进自己辛辛苦苦设计的圈套中,方善罢甘休,这显然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学,而是为了教师的教,这就偏离设置问题的初衷。既然是回答问题,回答定然有对有错,有优有劣,教师不能简单地判断,特别是对错误的回答,要让学生有质疑的余地,其实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此。不断地从学生的错失中发现学习上存在的偏差、错误,引导学生不断加以解决,正所谓不塞不流、不悱不启。

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就要做一个点火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抓住例子作出示范,学生就能从中得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全方位的学习中一显身手,而这要靠在课堂上加以体验和实践,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对某一问题讨论的非常笼统、简单的情况,在有可以展开讨论价值的问题面前没有什么话可说,陈述层次、角度单一。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对问题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这是理解能力问题;二是不知道对问题进行分解,进而加以解决,这是解决技巧问题。如果说理解能力有它相对的阶段稳定性,而解决技巧则可以开启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而提高其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变式(外观、声音、光色等)、改变表征、进行比较等方式,使学生不断拓展思路,扩大思维,提高其概括分析水平。思路没打开,自然就说不具体,写不细致,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思辨的色彩,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能力发展需要。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多向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于推波助澜地尽量扩大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范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以使学生提出并形成富有创新意味的新观点,在于抓住契机——使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并使之逐成燎原之势,甚至可调整原来的课堂设计展开讨论。

四、善于指导学生思维

课堂学习,从运用层面上讲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学习心理层面上说,是思维的训练。

鼓励打破思维定势,尊重学生思考与体验的多元化,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应有所指导,否则会矫枉过正。对学生从任何角度的讨论都予以肯定,美其名曰:“打破以定势,发挥创造性。”这种一切由学生说了算,对每种答案都大加赞赏或不置可否,该引的没引,该堵的没堵,其实际效果是,一节课完了,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则放任自流,海阔天空,一无所获。其实这种一概肯定或漠视学生随意的反叛与无绪的思维的做法往往会混淆正误,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因此,对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最后,要使学生创新,还必须有让学生创新的土壤,即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作为21世纪专职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和对文字的亲近感,使学生真正感受和认识到文字的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外,还要找出语文学科特征得以体现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恰当的结合点,创设出适于语文教学发展的方法。让学生想学、爱学,真正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上一篇: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过渡 下一篇: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