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课堂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8 03:33:07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 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观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因此,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

一、观察的对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自觉动力. 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现象. 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以引起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作用. 教师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聚精会神,唤起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例如:演示针轻微刺手后缩手,落叶下落等实验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手被针刺之后总是先缩手而后感到疼;为什么落叶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其中不少情形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从未想过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所以,难以回答. 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 特别当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较高时,他们已由“看热闹”上升到要解决“为什么”的阶段. 此时,他们会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观察活动,寻找现象的原因,这样观察中细致性、持久性就会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二、观察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因为观察区别于一般的知觉活动,主要在于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形成. 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提高学生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知觉的选择性,从所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主要特征上,而不是去感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 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 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最后,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 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四、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 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 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观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工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

上一篇:小学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下一篇:借“题”发挥,激励学生更自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