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传统儒家德性论透析现今教师伦理

时间:2022-06-17 02:54:50

浅谈以传统儒家德性论透析现今教师伦理

摘 要: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寻求完整性、和谐性与圆融性的梦想。而在几千年前,儒家德性论所蕴藏的丰富的灵性与激情,儒家思想涌动着古师育人的伦理智慧,使教师成为“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反观现在的教师愈来愈演变成机械的训练者和外在的规范者。我们回溯远代,找到了理论的根源:古为今用,师德永存,使之在建立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有着它的指南向导。

关键词:儒家;教师道德;伦理规范;现代

一、 学诲结合,终生躬行。

学与诲。教师要“诲”,更要“学”,因为“学”是“诲”的基础。《论语 述而》篇记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意是:对于要学习的东西,要默默地进行思考,如此来弄明白并且记忆下来,学习起来要不知厌倦,教别人也要不知疲倦。

言与行。儒家十分重视言与行的关系,“言之必可行也”。我认为也很必要可放入现今的教师品德参考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消极的话,甚至是毁灭的作用。大部分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并在教师的一颦一笑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师举手投足时得到鼓励。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处处地严格要求自己,使其树立、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形象、品格。

二、 博学多闻,择善而从。

博学是择善的基础。教师以育人为本,若只有狭隘的知识视野,又如何承担起传授的重任。而此“择善”,我是针对于现今存在的教师收礼、炒股等有悖于以往传统教师所不应有的现象所做的补充。个别教育工作者甚至视教师为“副业”,真正“用心经营”的是能让他们“赚钱”的事情。然而,校园这片净土又岂能沾上铜臭?此“择善”,是择师应从其善,遵守教师伦理规范。

择善的根据。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中的第九条中提到“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不准、贪污受贿和敲诈勒索、向家长和学生索取钱物,不准在家中收费补课。”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三、三省吾身,乐而忘忧

知名无过。“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反省、改进、提高。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时,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兴趣。”1一省: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老师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颗心里有尊重、保护和关爱;二省:有没有追求课堂的新意。教师应当把“职业”看成“事业”,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对付大量信息的向导或顾问,成为学生中的“一个”;三省:有没有享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我十分不喜一句现代用来形容教师的辛勤的话语“蜡炬成灰泪始干”,实际上,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教师就不应将教育看作一种对自我的牺牲,而是乐在其中,充分享受,享受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精神的快乐。面对学生升学的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愈来愈强烈,因此要以教与乐相结合,既保证勤而不倦,又保证乐有所得。教师对自身的提升是一切的根源,学问广且博,德行高而洁,愉乐深也厚,越教越有兴味和乐趣,越教越有劲头,这才是教师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精粹高妙的境界,把自己的人格升华到醇美浑厚的地步。

四、不耻下问,不吝切磋

不论一个人的知识成就有多么的大,也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作为教师,更不能固步自封,学生对于某些问题总有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有时连教师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们思维的跳跃性,所谓“后生可畏”。但在许多教师看来,对学生询问或征求是一种障碍。“不耻下问”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度,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激勉,不放过任何向他人请教的机会,即使请教的对象是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去伪存真。

对于同事,最要紧的不过“见贤思齐”。不要将同事当作竞争对手,如此这般不禁日久会产生敌意,甚至心生芥蒂。真诚是同事间交往的重要前提,必须见贤思齐,不吝切磋,取长补短,与之共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谦虚好学的态度和敢于解剖自我的勇气,可不能有一心向学求道而无暇他顾的“大智若愚”的态度。

五、师德修养,共享共创

“致知”是个体通过深入地明伦察物,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劳动中的伦理位置;践履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教师只有在师德实践中才能真正面临与个人切身利益和工作绩效密切联系的道德冲突。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行动中才能获得检验;2“慎独”之意为在个人单独行动的时候,要随时警惕自己,绝不能因为别人不知而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有独立处置教育事务的责任和权力。如果没有慎独的力量,很容易做出违反师德的行为。教师应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的方式寻找自己的道德发展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道德发展状态。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是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中国历来有重视师德修养的文化传统,以上所述的修养方法对当代教师伦理仍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德”能够体现与衡量生命价值的大小,同理,师德是衡量一个教师在自身职业生涯中的标准所在。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儒学许多经典思想也是根深蒂固于现代教师的脑中,古为今用,才能不断为现代教育事业添彩增色。

孔子从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教育之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为热爱学生,我能不为他们辛劳吗?忠于教育事业,我能不勤勉地教诲他们吗?3以 “万世师表”为榜样启迪,将儒家德性思想与现代教师伦理道德相结合,从教育微观的角度透析现代教师伦理。(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学梅.教师要每日三省吾身[J],宁夏;2010

[2] 傅维利.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韶军.儒家学习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自由创想,“美”不胜收 下一篇: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